2025年,時值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誕辰895周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歷經近千年的傳承與流布,愈發彰顯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恒價值與蓬勃生命力。當朱子思想與21世紀的全球文明對話相遇,會迸發出怎樣的智慧火花?近日在福建南平舉行的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上,來自全球的學者展開深入探討,讓這座因朱子而聞名的城市再次成為思想交匯的殿堂。
輝光日新
朱子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時代價值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巨擘。其思想體系重塑了儒學經典體系,推動了儒家思想的系統化與時代化發展。如今,朱子學已不僅是書齋中的學問,更成為學者探究現代社會治理、個人修養、文明發展的寶貴資源。
多位學者提出,朱子學說中的諸多理念與當代中國的發展路徑和治理智慧高度契合。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朱子倡導的以禮樂制度教民、道德教育養民,構建有序政治共同體,與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內在要求相通。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提出,我國秉持的“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理念,也正是對朱子“與民共之”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揚,為全面認識當今世界的發展權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國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原院長林安梧認為,朱子繼承了北宋思想家的理念,確立了“客觀法則性”,弘揚朱子學問有助于構建多元互濟、理一分殊的文化格局。
朱子文化在治國理政方面提供了具體而深刻的啟示。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分析認為,朱子主張的“正君心”“重德教”,以及用“理一分殊”解釋文明形態,以“格物致知”拓展認知邊界,以“修身齊家”維護文明秩序,以“書院教育”傳承文明基因,這些思想對于理解人類文明演進具有重要價值。福建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樂愛國通過文獻梳理發現,朱子強調民眾的政治主體性,要求為政者超越私欲,其思想深化了儒家民本內涵,為當今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鑒。
朱子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朱杰人提出,朱子的重大貢獻在于在儒學與外來文化的競爭中保持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其民為邦本的政治底層邏輯,彰顯了東方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深圳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景海峰聚焦于朱子對構建“四書”系統的貢獻,認為推動“四書”成為一個新的儒家經典群組,是經學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這對于我們適應時代要求,推動儒家思想的詮釋和義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董平闡述了朱子如何把《近思錄》體現的北宋四子(周敦頤、二程、張載)之學融匯于先秦儒學的經典文本體系,重構了以德性為本原的儒學意義與價值展開的歷史敘述。
在個人修身與道德培育層面,朱子學說的時代價值同樣顯著。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楊國榮認為,朱子將天道與人道相統一,確立道心的主導地位,通過窮理致知實現正心誠意、提升德性,這對提升個體人格成就和道德自覺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唐德清表示,朱子理學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在關聯,將個人、家庭、國家視為有機整體,貫通理與禮,值得深入研究和傳承弘揚。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則從朱子學說中看到了其學問與實踐兼具、嚴肅與活潑并存、立足家庭化育天下的品質,認為這種直面問題、反思提升、求得共識的態度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有的胸襟。
朱子學智慧引起國際社會的共鳴。塞舌爾前副總統文森特·梅里頓坦言:“朱子的思想對我而言可謂是一種‘啟蒙’。他提出的‘理’與‘氣’的概念,揭示了一種道德宇宙觀。朱子繼承了儒家的深厚傳統,他的智慧穿越千年,為世界提供了增進彼此理解、實現和諧共處的思想工具。”大邱韓醫大學日本學系名譽教授樸洪植談到,朱子哲學“繼往圣”的歷史精神與“開來學”的時代精神,將發揮重要作用。
融會貫通
在“第二個結合”中傳承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智慧,為“第二個結合”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表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要貫通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也要融通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其中包括由朱子學所帶動、涵養出來的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提出:“朱子理學創新啟發我們,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文明的交流互鑒,并非局限于中華優秀經典的理論研究與思想創新,更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孟子研究院院長袁汝旭認為,“第二個結合”為朱子學真正走向當代、綻放光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理論通道,要求我們返本開新,實現朱子學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探索將傳統文化精華創造性運用于當代社會實踐的途徑。
學者們深入剖析了朱子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在核心理念上的內在契合性。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沈湘平認為,朱子哲學體系中對“理氣關系”“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等命題的闡釋,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物質性、實踐認識論、社會規律性的核心論述,在根本邏輯層面形成深度呼應,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深度交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致遠提供了更堅實的思想資源與文化動力。
“盡管朱子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誕生于不同的國度與語境,各有鮮明的理論主張與特征,但是它們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劉剛分析道,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的天下為公、天人合一、仁愛、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其親仁善鄰、民為邦本、德主刑輔、節用愛民、為政以德的治世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其革故鼎新、易窮則變、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李毅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古今貫通、中西融匯的理論自覺。
理一分殊
朱子學對文明交流互鑒的啟示
當今世界,多種文明交織激蕩,如何處理好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乎人類未來。朱子學中“理一分殊”的世界觀,以及天下一體觀、包容并蓄精神,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合共生帶來了深刻的時代啟示。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深刻闡釋了“理一分殊”對理解文明關系的意義。他認為,如果說西方文明觀是從“一”出發力圖消弭“多”,那么朱子則是從“多”的現實看到“一”的可能性。最為重要的是,認識到各種文明在人類生存方式上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有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能性;而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就有了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可能性。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朱向概括道:“用朱子理學話語來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就是‘分殊’,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就是‘理一’。”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品端認為,“理一分殊”正是朱子解決不同文明傳統、價值沖突的最深刻見解,可以在不同文明對話中被視為一種方法論原則。“理”不僅可以貫通古今,也可以讓中西文化交流既能對話又有立場,既能融合又彼此獨立,為解決文明差異提供了東方智慧。
朱子學早在歷史上就已展現出強大的跨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何中華提出:“在人類文明演進進程中,文明互鑒始終是推動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環節。無論是西方現代化還是中國式現代化,都離不開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這已然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常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何俊則以朝鮮半島為例,揭示了朱子學本土化的生動歷程。他發現,朱子學傳入朝鮮后,以柳成龍為代表的朝鮮儒學學者,把儒學從一種外來學說演變為塑造朝鮮王朝國家精神和士人風骨的核心力量,推動了儒學在朝鮮的本土化進程,不僅為中朝儒學交流作出了直接貢獻,也展現了朱子學術的強大魅力與適應性。
如何在交流互鑒中保持自身特質并汲取他者精華?印度尼西亞和諧文化基金會(大道文化研究院)會長黃愿字表示,朱子深刻把握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使儒家的人道思想、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與佛教的心性修養相得益彰。“這啟示我們,文明互鑒并非簡單的模仿或取代,而是在深度體悟自身文化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外來精華,為推動構建多元共生的文明和諧格局注入深厚精神力量。”漢學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休教授田浩強調了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性:“我們在正視文化差異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彼此解決類似問題的不同方法,以及對共同價值觀和目標的追求,共同尋求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朝龍展望未來,提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文明將在對古代倫理型文明與自由主義文明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朱子哲學也將在這一進程中煥發出新的價值與意義。
“地勢無南北,水流有西東。欲識分時異,應知合處同。”朱熹的這首詩,生動喻示了文明交往中分合互動的常態。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存在的挑戰與未來趨勢,我們既需要做照亮前行道路的“燃燈者”,又需要做悉心培育文明種子的“化育者”。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所言,唯有茹古涵今、兼容并包、推陳出新,方能不斷激發各文明主體的創造潛能,讓世界不同文明“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原標題|發揚朱子文化時代價值 促進全球文明互鑒共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記者 陳雅靜 通訊員 孫璇 吳肇光 林曉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