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執行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廈門筼筜書院召開。會議深入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總結第七屆國際儒學聯合會一年來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林安梧接受采訪,探討了儒學及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并就如何加強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提出看法與建議。
關于近年來從事的工作,林安梧在采訪中表示,近年來,他主要從事關于文明互鑒與宗教哲學對話的研究與交流工作。他也曾多次參與相關論壇、活動,圍繞儒家、道家與佛教在宗教文明中的思想對話展開研討。后來在山東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期間,他還以儒、道、佛三家思想與21世紀人類文明為核心進行講授,旨在探討東方哲學對于當代人類文明的啟示與價值。
林安梧認為,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重要大國、強國,不僅以經濟或軍事的強盛為榮,更應展現文化大國的擔當。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其根基深厚、精神博大,應“接地氣、通天道、入本心”,在“扎根”的同時,向天地八方廣泛傳播。
談及儒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東方智慧及對世界的啟發,林安梧表示,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文化傳統與哲學智慧,這是我們立足世界的重要精神資源。關鍵在于如何讓這些思想真正“發生效益”,轉化為當今可感、可行的文明力量。事實上,每一位走向世界的中國人,都是中國文化的名片。
林安梧表示,中國文化講“老者安之,朋者信之,少者懷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當我們在海外展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體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自然流露的善意與仁心和愛,便是最有力的文明對話。
他強調,兩千多年中國人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非常了不得的東西,體現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早期思考。
他坦言,要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根發芽,首先要擺脫以西方話語為中心的理解模式,并強調,近百年來,我們往往以西方的概念框架來解釋自身文明,而忽視了中華思想的獨特邏輯。儒家之“道德”:“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道為根源,德為本性;要志于道,才能據于德,如其根源,順其本性。這體現的是一種本體與實踐合一的生命智慧。
林安梧表示,鑒于此,我們既要在學理上深入經典的詮釋,也要在生活中讓文化落地生根。他表示,自己常說“接地氣,方能通天道”。傳統文化要融入尋常百姓家,從家庭教育、禮儀傳承,到社區共養的生活結構。
他也表示,自己在各地講學時一再強調,要讓古典精神與現代語境相連接。既能以傳統智慧回應當代問題,又能以現代語言表達古老思想。唯有如此,才能讓儒家精神重新煥發生命力,使中華文化真正成為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思想源泉。
面對數字時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文化變革,林安梧認為,科技發展對文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人工智能和數字化不可避免地融入日常與學術生活,不能回避或拒絕,而應主動參與、善用其工具性功能,使之成為傳承與創新的助力,而非主導我們的主體性。
在教育實踐上,林安梧認為應堅持兩點:其一,培養與AI共處的能力,既教會學生如何有效提問、檢索與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也強調人應掌握判斷與主導的能力,避免被技術驅動;其二,夯實文化與技術的基礎,讓經典閱讀、書寫與傳統技藝成為教育內容的一部分,以保證提問與創造力有堅實的文化根基。書法與手寫訓練不僅是文化傳承,也是認知與精細動作發展的重要環節。
他表示,總體而言,數字時代并非使傳統式微,而是為“百業興起”提供了條件:關鍵在于如何以傳統為根、以現代為器,穩步推進文化的當代轉化與創造性延續。
談到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工作,林安梧表示,國際儒聯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使命——既是國家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量,也是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當前,儒聯的工作正在從思想交流走向文明互鑒,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對話的重要契機。
他最后強調,百年前,中國人在思考“如何現代化”;百年后,當中國已成為世界性大國、強國,中國人更應思考如何以現代化之力反哺人類文明、為人類文明盡我們的責任。以漢字為載體的人類智慧,蘊藏著極其深厚的思想資源,從佛經翻譯到經典重釋,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遺產。今天,我們有責任讓這種智慧發聲,推動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