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執行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廈門筼筜書院召開。會議深入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總結第七屆國際儒學聯合會一年來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冰島駐華大使館前公使兼副館長拉格納爾·鮑德松接受采訪,他分享了對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在促進跨文化理解、文明互鑒和全球合作實踐中的經驗與思考。
1975年,拉格納爾·鮑德松首次來到中國求學,開啟了與中華思想長達幾十年的對話之旅。鮑德松回憶道,當時自己發現,這個國家與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起初,他感到有些難以理解,因為這里的社會文化與自己的家鄉冰島有著極大的反差。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日常觀察的積累,他逐漸發現了差異背后的共通之處。中國人熱情而好奇,經常詢問他的家庭情況——“有幾個兄弟姐妹”“是長子還是幼子”。那時的他,并不明白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但后來才體會到,儒家思想中關于家族與長幼秩序的觀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之中。
鮑德松表示,自己在北京大學學習哲學期間,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即使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時,課堂上的討論也常常會回溯到上千年前的中國思想家——孔子。這讓他意識到,若想真正理解中國,就必須深入研究儒家思想。
鮑德松說,當自己開始閱讀《論語》時,發現不同語言的譯本差異很大,各自帶有譯者的理解與立場。為了更接近原義,他決定直接用中文研讀《論語》。由于自己未受過系統的文言文訓練,鮑德松后來就前往東京大學攻讀漢學,在那里完成了《論語》冰島文的首個譯本,對每一章每一句都進行了細致的注釋與闡釋。僅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他便感受到中國思想的精髓。
通過翻譯與研究的過程,鮑德松逐漸認識到,儒家不僅是一種道德哲學,更是一種治理之道與社會秩序的哲學。此后,鮑德松先后擔任教師、記者和外交官,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的現代發展與其古典傳統密不可分。他認為,理解這些文化根基,是理解當代中國的關鍵。
如今,鮑德松的工作仍聚焦于通過翻譯、教學與思想交流推動跨文化理解。在采訪中他分享到,在將書籍翻譯成冰島文的過程中,自己會參考英文版,但也經常對照中文原文閱讀,因為他發現有些語義在翻譯中可能會被弱化或產生偏差。這樣的比較,不僅幫助他更準確地理解書中的思想,也讓他更深入地體會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與治國哲學。
對于如何讓更多年輕人理解中國文化,鮑德松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理解中國的最好方式,是親自來到這片土地,走進它的文明脈絡之中。理想的途徑當然是學習中文,盡管這非常困難。但僅僅掌握語言還遠遠不夠,人還必須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體會兩種文明之間的差異與互鑒。許多中國人到西方之后以為自己了解了西方,正如不少外國人也以為他們懂得中國,但理解從來不是如此簡單的事情。許多核心概念在翻譯中都會失真。儒家的理念也充分體現了這種互動性,仁、義、信、禮、智都不是單向度的品質。這些原則不僅體現在人際交往中,也貫穿于商業合作和社會關系之中——只有在互信與互惠的基礎上,合作與發展才能真正發生。
鮑德松表示,與許多西方傳統不同,中國的社會倫理并非強調個體的單方面美德,而是建立在“相互責任”與“關系互動”之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同家庭成員之間的紐帶,需要不斷地協商、協調與合作。即便個體間存在分歧或能力差異,也能像兄弟姐妹一樣,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這種思維方式,正是支撐中國社會持續運轉與成功的深層基礎之一。
談及國際儒學聯合會的使命,鮑德松認為,首先要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他指出:
人類是多樣的,但多樣并不意味著分裂,不同的人依然能夠為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要在全球語境中傳播這些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準確闡釋其概念的內涵,而不是僅僅依賴英語、德語或冰島語的直接翻譯。像“和而不同”這樣的表達,如果不結合文化語境去理解,往往會被誤解或曲解其深層意義。
鮑德松認為,國際儒學聯合會的任務之一,應該是展示這些儒家原則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比如,一個領導者——無論是在工廠、國家還是社區中——都必須既懂專業工作,也要理解整體系統的運行規律,從而引導不同領域、不同能力的人協同合作。儒家思想強調領導者的責任與榜樣作用,強調知識與道德的結合,其最終目標是實現集體的共同進步。
同時,鮑德松也認為,儒家思想必須與社會變遷同行。它應當回應當代世界的實際挑戰——包括如何促進和平共處、推動可持續發展、加深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通過這些方式,國際儒學聯合會不僅能讓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明的底蘊,也能以儒家智慧為基礎,為人類的共同發展提供切實的思想啟示與實踐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