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1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主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討會在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舉行。本次會議以“中醫藥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普及”為主題,旨在深入探討儒家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動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自全國的60余位儒學、中醫藥學、新聞傳播、基礎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于建福,山東省東阿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韓洪鋒,東阿阿膠總裁孫金妮出席會議并致辭。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秘書長、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主任石永奇主持開幕式。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牛喜平主持主旨發言環節。


于建福表示,國際儒聯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開展儒學教育傳播普及工作,具有特殊意義。中醫藥學作為凝聚中華文明智慧的文化瑰寶,其“天人合一”“仁心仁術”等觀點與儒家思想高度契合。如何保護好、發掘好、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文化,是本次大會精心設計的重要議題。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凝聚各界共識,共同提升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為儒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為健康中國建設和人類健康福祉貢獻獨特價值。
韓洪鋒表示,作為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平臺,國際儒學聯合會將本次大會落地東阿,意義深遠。東阿縣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汲取專家智慧和建議,持續挖掘中醫藥文化深厚內涵,為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貢獻更多力量。
孫金妮表示,中華老字號中醫藥企業的生命力,在于對技藝的傳承和創新,也在于推動中醫藥文化興在當下、走向未來。東阿阿膠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儒聯的合作,從儒學及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智慧和力量,努力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

主旨發言環節,六位專家發表了精彩演講。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其成表示,中醫藥核心價值在于“仁和精誠”,與儒家思想同源共流。中醫藥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應堅持“時尚化、國際化、生活化”原則,借助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數智技術,構建沉浸式文化傳播新范式,使古老智慧在數字時代煥發活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表示,要從中華文明連續性來認識中醫藥的地位。他從“道”的高度提出,“以道御術”是儒醫傳承的根本,并進一步闡釋儒家思想為中醫藥文化之“道”,能引導現代技術應用與產業發展堅守正確方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守正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委員會委員殷強系統分析了中醫藥海內外傳播現狀與挑戰。他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在國際傳播中需構建多元化傳播體系,建立統一的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標準,將文化敘事與哲學驗證相結合,用國際社會易于理解的語言講好中醫藥故事,提升其全球影響力與認同度。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張京春結合臨床實踐,從尊師重道、中和調肝、益心食養三個層面,生動闡述了儒家思想在中醫診療養生中的具體應用。她表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植根于儒家文化的傳承理念,“醫乃仁術”就是對儒家思想中“仁”的具體體現,中醫藥文化與儒學文化共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健康生活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星用詳實的資料,結合儒家經典和儒學思想,梳理了“儒醫”的概念范疇、歷史沿革、思想體系和實踐途徑。他指出,“儒醫”在歷史上影響到儒家文化圈的國家,今天在對外傳播中,“儒醫”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和課題。

曲阜孔子文化學院院長、中華文化促進會顏子文化委員會會長顏廷淦提出,在中醫藥文化教育和文明傳播方面,應堅守“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天下大同和天下為公”等儒家文化十原則。他強調,培養“仁心仁術”的中醫藥人才,必須將儒家文化教育貫穿始終,筑牢文化自信與職業操守的根基。




11日上午,26位學者圍繞“中醫藥文化的儒學根基”、“中華老字號與中醫藥傳承”、“中醫藥與儒學及傳統文化傳播普及”和“中醫藥及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等4個專題展開了深入發言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為促進中醫藥與儒學文化在新時代迸發新的蓬勃生機貢獻豐富智慧。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東阿阿膠“孔子學堂”揭牌儀式。“孔子學堂”扎根東阿阿膠,賦予公司品牌文化新的內涵,是企業推動儒家文化與中醫藥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起點,也是東阿阿膠打造文化傳播高地的重要舉措。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考察了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東阿阿膠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和孔繁森紀念館等傳統文化機構和紅色教育基地。此次研討會的舉辦,為儒學及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傳播普及搭建了新的平臺,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文化與儒學及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中醫藥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