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上午,2025衢州儒學論壇開幕。南開大學哲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南孔文化研究院院長干春松主持論壇。
本次論壇以“儒學的南方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國內外儒家學者齊聚一堂,并立足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對話,暢所欲言,進一步探索儒學在倫理教育、生態觀念、社會治理等領域的當代意義,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思想源泉。
本文按發言順序,整理摘錄了陳來、張志強、于建福、楊朝明、朱漢民、李曉、徐慶文、羅安憲、董平9位專家的發言,以饗讀者。

全面理解“衢州指示”的奠基性意義
陳來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今天,我想談一談我對習近平總書記“衢州指示”的一點認識。
2005年9月6日,習近平同志視察衢州時指出:“衢州歷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揚,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贝撕螅橹菔泻驼憬∽裱@個指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今天,在開啟百年征程之時,我們要進一步全面認識“衢州指示”的精神和意義,要把對指示的認識、理解提高到更高水平——孔子文化包括南孔文化,但不限于南孔文化。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儒學思想、孔子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地作了兩次長篇重要講話,全面具體地論述了儒家思想及孔子文化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講話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優秀部分,對推動中華文明的形成、延續、發展,對形成和維護中國統一的政治局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講話完成了黨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方針的重大戰略轉變,而這一轉變的理論和實踐的起點,應該是“衢州指示”。
所以從“衢州指示”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一系列論述,證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治國理政上,把對孔子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弘揚作為重重的一項措施,是經過長期思考的。
我們應該把“衢州指示”放到從衢州到曲阜到國際儒聯講話這個過程中,全面整體地理解“衢州指示”的奠基性意義,從而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產生形成的這個動態過程。

衢州是傳承與傳播孔氏南宗文化的關鍵陣地
楊朝明 山東大學特聘教授、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浩瀚星河中,孔氏南宗文化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黨的十八大以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浪潮在華夏大地蓬勃興起,衢州在這一偉大進程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使命,成為傳承與傳播孔氏南宗文化的關鍵陣地。
孔氏南宗文化精神內涵豐富而深刻,既傳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又在南遷的歷史過程中融入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家族情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深入探究孔氏南宗及其文化精神傳承,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更能為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滋養與價值引領。
傳承孔氏南宗文化精神有助于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孔氏南宗文化精神中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對于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通過弘揚孔氏南宗文化精神中的“禮”文化,衢州能夠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孔氏南宗文化精神,可以從加大弘揚力度、加強合作交流到創新傳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如加大對傳統文化弘揚的力度,落實“第二個結合”;加強南北孔以及全國各地在傳統文化發展方面的合作;加強孔氏南宗文化精神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創新傳承方式。
孔氏南宗及其文化精神傳承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偉大事業。衢州在傳承與傳播傳統文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需不斷努力。

東南儒學,儒學創新的堅強力量
徐慶文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孔子創立儒學后,儒學的發展就有南北地域差別。北學精神特點是“則古昔,稱先王;內其國,外夷狄;重禮文,系親愛;守法律,畏天命”;南學精神特點是“探玄理,出世界;齊物我,平階級;輕私愛,厭繁文;明自然,順本性”。
近年來,儒學的地域發展興盛,“東南儒學”又開辟了新的地域。誠然,東南儒學目前只是一個模糊概念,其精確性以及特點等,還需要經過學術發展的考量。就目前來講,東南儒學的發展是有其優勢的:第一,東南儒學發展的外部環境;第二,吸收外來文化創新儒學;第三,文史傳統與學術實用化;第四,以“藝”貫“道”的新思維。
東南儒學屬于典型的南方之學,具有道家哲學的底色。以“藝”貫“道”,以“數”解“理”,是東南儒學的傳統特色。近代以來,儒學按照西方學科劃分,一直歸屬于人文學科。但現今隨著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呼聲不斷加劇,學科分治走向科際融合趨勢不斷加強。在此背景下,社會科學化儒學(法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管理學等)、醫學化儒學等方興未艾。另一個層面,AI技術與儒學或者說AI儒學也逐漸萌芽。
東南儒學的優勢,恰恰在于儒學的融合創新,借助自身的傳統優勢,融合中外優秀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新儒學體系,東南儒學會成為儒學創新的堅強力量。

在“第二個結合”指引下,深入挖掘南孔文化的當代價值
張志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在堅定文化自信、確立文化主體性的過程中做好“兩個結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論。陳來先生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南孔文化的系列指示,總結為“衢州指示”。
如何深入理解“衢州指示”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意義旨趣,深刻領會南孔文化的當代價值,對此,我談三點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我們需要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高度上把握南孔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地位。衍圣公隨趙構南遷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文教中心的南遷與文教的進一步南傳。伴隨文教中心的南遷,帶來了中華文明的深遠變化。以衢州為中心形成的東南儒學走廊,是對這一文化進程的具象化展現。
其次,南孔文化所象征的中華文明新發展,是“第二個結合”的重要前提?!暗诙€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要讓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相融通。南孔文化所帶動的中華文明新發展,是我們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的重要前提。
第三,作為文教南傳象征的南孔文化,在推動文教內轉下移的歷史進程中,也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化和凝聚。我們需要深入全面地總結南孔文化的精神價值,進一步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其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創新精神的文化土壤。對此,衢州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早期儒學與宋學相融共通
朱漢民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院院長、岳麓學者杰出教授
早期儒學與宋學傳承可從經傳、子學兩脈絡考察,子學脈絡中《論語》與宋儒“語錄”體繼承關系顯著?!墩撜Z》開啟的語錄影響了唐代禪學、宋代道學,宋儒之所以要追隨《論語》的語錄體,其實是繼承了孔子的“為己之學”“切問近思”的思想傳統和教育傳統。
早期儒家兼具經傳闡釋與子學開創者身份,既為“六經”作傳創發新義,又以私人講學留下《論語》《孟子》等子學典籍?!墩撜Z》是首部語錄體子學著作,記錄孔子師徒對話,其“語”為講學言論、“論”為編纂,此形式被《曾子》《子思子》等繼承。漢至隋唐,經學主導,子學式微。
兩宋子學復興,雖多為儒家內部學派,卻重現百家爭鳴特征,宋儒熱衷以“語錄”“語類”等體記錄講學。清代民國部分學者認為宋儒語錄體仿禪學,實則禪宗語錄體是受先秦儒家子學傳統影響的中國化產物,宋儒語錄體直接源于《論語》等早期儒家子學著作,繼承孔子“為己之學”“切問近思”傳統。
早期儒學、禪宗、宋學語錄體有兩共通點:均欲突破經典限制,借師徒對話實現思想重建與人才培養;均視學術教育為求學者精神人格完善過程,并結合生活實踐。宋儒重視早期儒家子學,如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既因子學利于思想交流,也因子學所涉問題與宋儒思想內在相關。

孔宗南渡,中國文化重心隨之南移
羅安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建炎三年(1129)春,時任衍圣公的孔子第48代孫孔端友率領族人南遷,后在衢州安家。衢州從此成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鄉,史稱“東南闕里”,孔端友被尊奉為孔氏南宗的開創者。
孔氏大宗南渡以來,孔氏后裔在江南地區傳承家族傳統,很快融入江南社會,與江南社會文化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氏南宗文化。
孔洙讓爵后,孔氏南宗以衢州為中心,在江南諸省傳播儒學。南宋時,衢州書院從5家增加到17家,不論數量還是知名度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元朝有孔氏后裔22人出任學官,7人專任或兼任書院山長。南宋至元年間,曾推選歷代名儒共29名,其中竟有20位出生于衢州周圍300公里半徑之內。南宋時期4位大儒: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張栻,有3位在300公里半徑之內。
南宋之前,中國學術的城市是長安、洛陽、開封以至于安陽、淄博,均為北方。而南宋之后,上述城市皆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北方整體在文化上落后于南方。隨著衍圣公孔端友的南渡,以及二程學說的南傳,尤其是南宋浙東永嘉、永康、金華學派的形成與朱子理學的成熟,標志著中國文化中心正式南移。

衢州孔氏家廟承載著南孔族人的根脈記憶
于建福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
衍圣公孔端友隨宋室南渡,這其中有一個細節,即他帶著“孔子夫婦楷木像”、唐吳道子繪“先圣遺像”等圣物以及《論語》等儒家典籍。從這個細節中可以看出,南渡本身就是有效傳承中華文脈的一種途徑,所以我就作出了一個判斷:“圣物隨身、道統在肩”的文化遷徙。之后南孔族人以“弘道”為己任,將儒家文化的火種帶入江南,為中原文明在江南的延續奠基發力。
衢州孔氏家廟作為南方儒學的文化地標,承載著南孔族人的根脈記憶。宋寶祐元年(1253)始建的家廟,仿曲阜孔廟,廟內的大成殿、思魯閣、圣澤樓構成“尊祖—思魯—弘道”的精神序列。孔子夫婦楷木像與“先圣遺像”碑,道盡南孔族人對洙泗祖庭的精神守望。
南宗世系非常清晰,根在衢州,枝散江南,成為江南孔氏尋根的“文字坐標”,家廟與族譜共同構建了南孔族人的身份認同。江南孔氏通過儀式強化認同,比如每年春祭,衢州家廟舉行“南孔釋奠禮”,江南各支派代表均派族人參與,儀式程序循儒家古禮,融入江南絲竹、稻作元素,形成“古禮新詮”地域特色。
孔氏南宗文化已超越家族范疇,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精神:她是家國動蕩時的文脈堅守,也是和平年代的價值守望,更是傳統與現代碰撞中的返本開新;文化傳承不僅需要對根脈的深情回望,更需要新時代對根脈的呵護滋養。

南孔儒商文化是中華傳統商業文化的璀璨明珠
李曉 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孔儒商文化就是源遠流長、積淀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商業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中華民族創造過發達的工商業文明,創造了獨具特色、自成一脈的商業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特質,塑造著商業文化的價值取向、事業追求、職業態度、行為規范、得失標準。
戰國時期白圭提出的為商四德“智勇仁強”,總括了中國商業文化史上的基本原則和重要理念,與儒家推崇的君子三達德“智仁勇”、兵家倡導的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等有共通耦合之處,以中國式話語體系構建了中國商業文化的主體框架,是工商業者傳承數千載的群體性共識。
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誠一”之道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規律性啟迪,“仁能以取予”為共同富裕提供了優良傳統和實踐榜樣。這些打著深深民族烙印的理念和原則,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商業文化對商人職業和商業特點的深刻理解和思辨高度,既隨著世事變遷與時俱進,又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中取予以仁的思想、博施濟眾的精神,與守望相助、四海一家的胸懷相得益彰,必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和中國企業成長壯大產生日益廣泛的世界影響,為人類商業文明的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光添彩。

兩次文化南渡,體現儒學的與時俱進
董平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南孔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文化南渡,一次是發生在公元四世紀“永嘉之亂”后的“衣冠南渡”,一次是十二世紀金兵入侵后北宋的文化南渡。
從政治上來說,這兩次“南渡”顯然是當時朝廷失敗后的倉皇出逃,但客觀上來講,兩次南渡卻極大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尤其促進了南方文學、宗教、思想、審美趣味的發展。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次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不會如此徹底,中華文化也不會迎來一次又一次發展高峰。歷盡艱險終于重見光明,與時俱進造就“涅槃重生”。南方儒學一路以來各種思潮學派的發展歷程,正契合著當下“與時俱進”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態度。
儒學,是中華文明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孕育發展出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們在“南孔圣地”衢州再次開啟2025衢州儒學論壇,表面上是在討論儒學的理論研究,但從根本上來看,我們是在做一次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思想實踐,這本身就是對儒學南方傳承的當代體現。我相信,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國際儒聯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的南孔文化研究一定會有無限輝煌的未來。
來源|《衢州日報》2025年9月8日第4版人文周刊
記者|汪晨云 尹嬋萱 整理
攝影|江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