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福建是中國宋代大儒朱熹出生、成長、終老之地,被譽為“海濱鄒魯”。朱子文化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shè)的重要資源。《福建日報》9月2日整版刊發(fā)文章《朱子文化,在福建“活”起來》,講述福建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朱子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剛剛過去的暑假,福建省各地朱子文化研學游熱度滿滿。
在建陽區(qū)考亭書院,游客循著導覽,細致觀摩依據(jù)古圖重建的宋代建筑風貌,沉浸式體悟朱子昔日講學的盛況。
在尤溪縣朱子文化園,常常舉行“束脩六禮”(將芹菜、蓮子、紅豆等六種象征性意義的物品敬獻給教師)等傳統(tǒng)活動。南溪書院飛檐斗拱,活水亭下天光云影,近3年來,當?shù)刂熳游幕嚓P(guān)旅游線路,吸引280多批次6萬余名外地學子前來研學旅行。
近日,尤溪小學生在暑期研學活動中誦讀《觀書有感》。吳振湖 羅昱倫 攝
朱子文化的魅力源自哪里?
對于許多人來說,認識朱熹也許是從小學課本開始,從“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朗朗上口,到“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愉悅明朗,不知不覺間被他的詩句澆灌了心靈。
但對于福建人來說,孩童嬉戲跑過的公園,狼吞虎咽吃下的一碗面,經(jīng)過祖祠時偶然抬頭看到的家訓,也許都跟朱熹有關(guān)。
在這里,朱子文化融于山水之間、煙火味里……
山水之間,尋訪朱子足跡
“我慚仁知心,偶自愛山水。蒼崖無古今,碧澗日千里。”朱熹的《武夷精舍雜詠》等詩常向福建的山水致意。
福建省文物局編纂的《朱子福建史跡圖集》總結(jié),朱熹出生、成長、終老于福建,求師問學、居處著述、授徒講學、為官從政、訪游出行,絕大部分時間在閩。他所創(chuàng)立的理學被稱為“閩學”,福建也因此得名“海濱鄒魯”,成為僅次于孔孟之鄉(xiāng)的儒學重地。
武夷精舍航拍圖。于雅文 攝
福建的山川河流不僅滋養(yǎng)了他,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朱子思想的生動鏡像,折射出一個個立體的朱子。
憂國憂民的朱子,在漳州白云書院的楹聯(lián)里——“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寥寥數(shù)語,將儒者身在書齋、心系天下的擔當說得淋漓盡致;也在武夷山五夫鎮(zhèn)身體力行的愛民實踐里,他親手創(chuàng)辦的“社倉”,讓農(nóng)民得以在青黃不接和受災時,以低息或無息向社倉借貸糧食,秋冬再收割繳還。
一心治學的朱子,在泰寧“會得古人心,開襟靜無語”的梨木拓板里;在武夷山為門人宿所“觀善齋”的題詩中:“負笈何方來?今朝此同席。日用無余功,相看俱努力”;也在他在建陽寒泉精舍創(chuàng)作的十九部二百六十六卷著述里。
通透灑脫的朱子,在武夷山九曲溪艄公嘹亮的吟唱里;溫情體貼的朱子,在賦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安慰女兒的故事里;重小家也重大家,看重家庭的朱子,在大街小巷的祠堂里,過去,老百姓沒有祠堂,只能“路祭”先人,而朱熹規(guī)制了祠堂的建構(gòu),使祠堂進入了民間生活。
行路亦是讀書,從閩北的武夷勝境到閩南的同安孔廟,從閩東的連江古渡到閩西的冠豸山房,走過八閩的山山水水,一代大儒鮮活的一生便也躍然紙上。
如何在山水間講好朱子故事?福建省各地正努力“串珠成鏈”。今年4月,《朱子閩北行跡圖》發(fā)布,以地圖的形式繪出武夷精舍、考亭書院、星溪書院、紫陽樓、五經(jīng)博士府等140余處朱子遺存,成為讀懂文化山水的清晰指南。
南溪書院。吳振湖 羅昱倫 攝
與此同時,“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在福建省已連續(xù)舉辦17年。7月16日,第十八屆“朱子之路”暨2025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開營,共有91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參與。其中,來自美國、巴拿馬、韓國等20余個國家的外籍留學生有44人。
5天時間,研學隊伍以“朱子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旅”為題,在閩北的蒼翠間重走朱子問道之路,于書院斑駁的碑石間觸摸千年理學脈動,在躬身實踐中認真體會朱子文化的真義。
蹚過九曲溪畔,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祝紅玉說:“這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既有實地考察,又有專家講座和學術(shù)研討,用知行合一的探索,讓抽象的義理變得可親可感。”
相知無遠近。尼泊爾籍留學生高文信被一路走來的古建之美深深震撼。他說:“在所有國家,古建筑都是靜默的史書。這一路上,看到很多古建筑仍舊被很好地保存、修繕和復原,我覺得很感動。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要寄托在具體的載體上,比如建筑、書籍、技藝等等,這些做法很值得學習和借鑒,也為我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的蘇丹籍留學生艾莎說:“來中國前,我就了解過關(guān)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哲學觀,它承載了世界人民對美好家園的共同期盼。這次來到南平,學習朱子文化,我對‘天下大同’的理解更深了。”
而“理解更深一點”也正是主辦方舉辦活動的初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朱杰人是活動的倡議者之一。他說,“朱子之路”不是短短幾天的旅程,而是一條“一直在路上”的“探索之路”,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生命之路”,更是一條“不應該走完”的“人類文明之路”。
古今論道,激活思想對話
除了遍布八閩的遺存,朱熹還留下了什么?
學者蔡尚思說:“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孔子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集大成式的人物,對歷代中國文化進行了一個總結(jié)。而朱熹對孔子以后1500年的儒學又進行了總結(jié),在繼承中發(fā)展了儒學。
明清學術(shù)史研究的大家黃宗羲提到朱熹時,曾這么形容他的學術(shù)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
如何致廣大而盡精微,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朱熹留下了“求索”和“論道”等窮盡學問的范式。
在建陽云谷山,朱熹與弟子蔡元定常常“懸燈對望”,兩人通宵達旦論學解難,直到達成共識破解迷惑。朱熹注釋《四書》,編寫《近思錄》《資治通鑒綱目》等書中,都有蔡元定的獨到見解。
位于建陽莒口鎮(zhèn)馬伏村的寒泉精舍,是朱子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書院,也是其母祝夫人安葬之地。現(xiàn)寒泉精舍文化園,在原遺址基礎(chǔ)上精準還原了宋代建筑風貌。施辰靜 攝
此外,無論是轟動一時的“鵝湖之會”,還是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朱張會講”,學問都在不停突破固有思維、不斷兼容并蓄中互相提升。
“朱張會講”時,四面八方的讀書人紛紛跋山涉水,渡船過江,造成“四方之學者畢至”“來學者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的盛況。
會講中,朱熹和張栻圍繞“太極、乾坤、中和、仁”這四個議題,也是當時學術(shù)界最前沿最核心的問題爭了個天昏地暗,旁聽的讀書人“跟著三天三夜沒有合眼”。最終,兩人在很多方面達成一致,張栻?qū)鎸W派的發(fā)展方向做了調(diào)整,朱熹的“中和舊說”也決定性地轉(zhuǎn)變?yōu)椤爸泻托抡f”。
斯人遠去,弦歌未絕。那一座座由求同存異的學術(shù)之辯、和而不同的包容之心而砌成的理學高峰,早已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巍峨群山中,更成為福建取之不盡的文化富礦。
今天的中國,同樣是歷史的中國的延續(xù),我們該如何從朱熹的實踐中得到啟迪,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
2005年9月,“福建社會科學院·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宋明理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掛靠武夷學院。
20年來,秉承“求索”精神,研究中心深入開展宋明理學尤其是朱子學領(lǐng)域的研究和交流,建立研究宋明理學的文獻資料館,組建科研團隊深入開展研究闡釋,先后出版《大教育家朱熹》等朱子學研究論著60多部、《宋明理學研究叢書》10部,撰寫發(fā)表《論朱熹“人與自然和諧”的本真追求》等高質(zhì)量論文230多篇,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9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8個、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4個。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朱熹園,繼續(xù)為如何繼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之問指明方向。
站在朱熹民本思想的論述墻前,總書記感慨:“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jié)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深刻領(lǐng)悟“第二個結(jié)合”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以“融通朱子文化,夯實文明根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等為主題,先后舉辦了三屆考亭論壇、兩屆武夷論壇,邀請全國各地學者來到福建,共赴朱子文脈傳承之約。
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簽訂《朱子文化傳承發(fā)展長期合作框架協(xié)議》,并共同舉辦“兩個結(jié)合”重要論述學習研討會,以“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主題,深入闡釋“兩個結(jié)合”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繼續(xù)加強宋明理學中心建設(shè),并出版《朱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書籍。
推動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在考亭書院設(shè)立全國第四個國際性儒學研修基地——“朱子研修基地”,并通過整合專家資源、深化學術(shù)研究、聯(lián)合推廣傳播等,不斷推動朱子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
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專家學者不斷凝聚出共識:只有在“兩個結(jié)合”和文化“兩創(chuàng)”中賡續(xù)中華文脈,才能讓中華文明“亙古亙今”,讓世界看到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吸引力。
煙火味里,文化可觸可感
傳統(tǒng)文化既要“登峰”,也要“落地”。
在福建,人們從典籍中讀懂朱子,在生活中親近朱子。
800多年來,朱子文化早已融入街巷,走進普通人柴米油鹽里的尋常日子。
在尤溪,形似筷子、口感Q彈的朱子面已流行近千年,至今仍是當?shù)厝艘蝗杖偷氖走x主食。而在縣城的影院,欣賞朱子古琴音樂會,也成為當?shù)厝藭r常遇見的“文化大餐”。
朱熹是古琴大師,撰有《琴律說》,創(chuàng)作有《月坡》《碧澗流泉》《水清吟》等多首琴曲。音樂會上,現(xiàn)代演奏者將古琴與簫、箏、鼓、箜篌等樂器合奏,并融入尤溪當?shù)氐拿耖g音樂元素,令相聚的市民和游客于琴聲中共品“勝日賓友來,琴觴共舒憂”的意境。
在建甌市朱子小學,不少學生感慨:“我出門遇到朱子,進門還是看見朱子。”這里一進校門,就可以看朱熹銅像和朱子主題文化長廊;校園里,學生哼唱著“閩江上流建州府,理學名城有溫度;建溪唱詩芝山和,滿城春風人舒服……”的方言歌謠,而出了校園,學校西面就毗鄰與朱熹頗有淵源的建安書院與艮泉井,西北面則曾是朱熹的博士府。
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朱子雕像。朱燕濤 攝
今年,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在武夷山五夫鎮(zhèn)做了一項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38%的受訪者愿行朱子婚禮,86%的受訪女青年期待花轎迎親”。朱子家禮在武夷山的深厚群眾基礎(chǔ)可見一斑。
2019年,朱子婚禮成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2021年入選全國婚俗改革試點后,武夷山從《朱子家禮·婚禮》中提煉出媒妁禮、納采禮、醮子禮等7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推出酒店版、公園版、居家版3種婚禮腳本,以滿足不同新人的需求。今年7月,武夷山《傳承朱子婚禮文化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入選全國移風易俗優(yōu)秀創(chuàng)新案例。
讀朱子、寫朱子、畫朱子、唱朱子、講朱子……穿梭在大街小巷,朱子親切得像大家的“身邊人”。
因為親切,人們總試圖尋找更鮮活、感性的表達。
2015年,“85后”青年雷希穎在家鄉(xiāng)政和縣開辟了文化賦能“試驗田”,推出“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打造“卡通朱子”形象。
項目運營至今,已創(chuàng)作超2000幅IP衍生作品。在線上,先后推出了《茶》《禮》《朱子與武夷山》《二十四節(jié)氣》《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guān)主題100余部動畫短片,全網(wǎng)累計傳播量超3.5億次。在線下,“朱子+田園”“朱子+黨建”等朱子文化主題旅游產(chǎn)品不斷上新,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金牌向?qū)А薄?/p>
在“混知”團隊主創(chuàng)的《半小時讀懂朱熹》里,朱子的童年、青年、中年對應好幾個版本的漫畫形象。其中,幼年“小朱”漫畫形象十分可愛,一撮頭發(fā)似毛筆頭,動作神態(tài)無不體現(xiàn)孩子與生俱來的機靈好動,讓年輕讀者一看就平添好感。
朱子的理學觀點也被轉(zhuǎn)化成了通俗化的表達——譬如“月映萬川,理一分殊”,就是宇宙本原的那個“理”就像天上的月亮,整個夜空只有一個,但是你再往下看,人間的千萬條河上,卻倒映出了千萬個月影。無數(shù)條河里的月影,就是千千萬萬個具體的“理”,任何小小事物后面,都藏著那個最根本的“理”。
因為創(chuàng)作而親近朱子文化,主創(chuàng)焦旭顛覆了對朱子的認識。與之相呼應,《半小時讀懂朱熹》還設(shè)置了番外篇,將朱子對寫詩、彈琴、飲茶等的喜好集中在一章,并題為“朱子有趣的靈魂”。
在武夷山上映的山水史詩《月映武夷》則選擇以東方美學為“共情密碼”。
《月映武夷》中的場景。王玥明 攝
當大屏之上的建盞歷經(jīng)揉泥、拉坯和火的重重考驗,發(fā)生璀璨的曜變,觀眾自然產(chǎn)生“人生亦是如此”的領(lǐng)悟;當朱熹在雨中開悟,心潮澎湃地說:“我觀千仞丹崖受云雨剝蝕而不崩,方悟‘理’在天地裂痕處生長;我觀九曲溪遇頑石則繞行,遇平緩則蓄勢,方知‘理’乃剛?cè)嵯酀溃 庇^眾的情緒也在此刻登頂,與他一同沉浸在豁然開朗的狂喜之中……
“不給予答案,而是讓觀眾有思考的留白;不灌輸說教,卻讓一方文化自然地在來客心中生長發(fā)芽。”主創(chuàng)團隊介紹,他們想遞給觀眾一個打開文化之門的鑰匙,而鑰匙背后的世界,是每個人關(guān)于傳承的不同感悟。
山水中,種種感悟終將匯聚成今人之“道”——讓每個文明都能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守牢根脈,讓每個生命都能從這根脈中得到滋養(yǎng)!
來源|《福建日報》2025年9月2日第8版深讀
作者| 《福建日報》記者 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