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久久免费观看,欧美日韩中文精品,91亚洲自偷观看高清,91久久香蕉国产日韩欧美9色

國際儒聯大會 | 徐世澄:中拉文明互鑒回顧與展望

  編者按: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與中國孔子基金會共同主辦,主題為“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與會嘉賓和專家學者開展了熱烈的學術研討和思想碰撞。為促進學術交流,國際儒聯微信公眾平臺陸續推出部分學者和嘉賓的成果。


  本期我們刊發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徐世澄先生的文章《中拉文明互鑒回顧與展望》。



640 (2).jpg 

徐世澄先生(圖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


  徐世澄,男,生于1942年5月,上海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顧問。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古巴哈瓦那大學、墨西哥國立自治歷史系。長期從事拉美問題研究,特別是拉美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的研究,是中國拉美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



中拉文明互鑒回顧與展望


徐世澄


  摘要:自古以來,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文明就開始進行交流和互鑒。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而拉美則創建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國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譜寫了輝煌篇章。中國和拉美的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也有相似之處。中拉文化的歷史聯系起始于明朝萬歷年間(16世紀后期)的海上“絲綢之路”。19世紀初至19世紀70年代,數十萬契約華工組成的勞動大軍,篳路藍縷,同拉美各國人民一起,共同進行農、礦業開發和交通建設,用辛勤勞動的汗水澆灌了拉美的沃野,對各僑居國的經濟發展、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拉美的繁榮。新中國成立后,在20世紀50年代,在同拉美國家正式建交前,我國同拉美多國開展過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拉美國家的文化交流已經從民間到官方、再到官民結合。進入21世紀,中拉文化交流趨于活躍。中共十八大之后,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巴西時,提出了構建“五位一體”的中拉關系新格局,其中將“人文上互學互鑒”置于重要位置,中拉文明互鑒和交流更加頻繁和密切,其特點是:一是交流領域日益拓寬,交流頻率日益機制化;二是交流主體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三是我駐拉美各國使館、孔子學院、中資企業和在拉美的海外華人社團和在提振中拉人文交流活力和塑造中國海外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在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的指引下,中國與拉美地區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互鑒和交流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


  今年6月7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建議,決定將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這一決議明確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倡導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和相互尊重,充分體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要義。


  自古以來,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文明就開始進行交流和互鑒。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而拉美則創建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國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譜寫了輝煌篇章。中國和拉美的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也有相似之處。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而拉美則創建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國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譜寫了輝煌篇章。中國和拉丁美洲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也有相似之處。


  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中國文化傳統自起源發展至今,從未被割斷。


  第二,中國文化與中華民族起源,具有鮮明的多元起源、多區域不平衡發展的特點。中國文化的起源有多個中心,長江、黃河都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種“和合”的文化,故其“內聚”和“外兼”是對立統一體。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


  第三,中國文化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中國文化的這些特點使中華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使中國文化豐富多彩并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拉美文化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中國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傳統被歐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斷。由于中世紀末期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斷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發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沒能成為拉美文化的主體,而是以移植來的歐洲文化成為主體,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為次要成分。


  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拉美文化是“雜交”文化或“混合”文化。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與中國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其起源是多種的,不同之處是拉美文化是歐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種不同來源的文化的匯合和融合。


  第三,開放性和獨創性。拉美文化極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于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親和力,它有很強的融合力,創造出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開放和創新并舉是拉美文化興盛發展之根本。


  關于中國古代文化與拉美古代文化之間有沒有聯系的問題,中外學者歷來都有不同意見和爭論?;旧嫌袃煞N意見,形成了“同源派”和“自我派”兩大派別。前者認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國文化,后者認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是各自沿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的。前者認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國文化,后者認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是各自沿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的。“同源派”的主要代表學者和人物有:法國漢學家歧尼、墨西哥前總統埃切韋里亞、墨西哥教授基奇霍夫、哥倫比亞教授古斯塔沃·巴爾加斯、中國的章太炎、興公、陳漢章、陳志良、朱謙之、馬南邨(鄧拓的筆名)等人;“自我派”的主要代表學者有:西方第一流漢學家克拉卜洛特(德國)、希勒格(荷蘭)、李約瑟(英國),中國社科院已故前副院長、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北京大學教授羅榮渠、歷史系博士生蔣祖棣等。


  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有據可查的中外文獻記載,中拉文化的歷史聯系起始于明朝萬歷年間(16世紀后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自16世紀后期至17世紀前半期,有一些中國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路,即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墨西哥、秘魯等拉美國際僑居,在那里經商或做工。在這一時期共移植拉美的“馬尼拉華人”約五六千人。這些華人將中國的絲綢、瓷器、手工藝品等產品和中國的文化習俗帶到了拉美國家。與此同時,被稱為“中國之船”的“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時,也把墨西哥銀元“鷹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花生、番薯、煙草等傳入中國,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和中國人食品結構的多樣化起推動作用,促進了中拉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


  華工、華僑對拉美經濟、文化的貢獻19世紀初至19世紀70年代,數十萬契約華工組成的勞動大軍,篳路藍縷,同拉美各國人民一起,共同進行農、礦業開發和交通建設,用辛勤勞動的汗水澆灌了拉美的沃野,對各僑居國的經濟發展、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拉美的繁榮。如巴拿馬運河的開鑿,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的甘蔗、咖啡、棉花種植園的發展,智利硝石和秘魯鳥糞的開采,巴拿馬、墨西哥等國鐵路的修建,都凝聚著華工的血汗。此外,華工、華僑和華人把生產技能(如秘魯等地的水稻種植、巴西茶葉的栽培、古巴等拉美多國中醫中藥的使用等)傳授給拉美人民,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俗和文化(服飾、烹調、過春節等)帶到拉美,如時至今日秘魯利馬的居民都還稱中國飯館為“契發”(chifa)。此外,在古巴等國的華僑還同當地人民并肩戰斗,流血犧牲,為這些國家的獨立和解放起了重要作用。拉美國家獨立后,在拉美的華僑華人比以前更加廣泛地參加僑居國的經濟貿易和文化活動,為促進拉美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并為增進中拉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美洲白銀源源不斷流向中國明朝中后期的白銀,很大一部分來自美洲的銀礦(包括墨西哥、玻利維亞等國),還有一部分來自歐洲日本。中國通過與歐洲的貿易,獲得了大量白銀。歐洲將掠自美洲白銀的40%左右運往了亞洲,主要是中國和印度。中國通過與歐洲的貿易,獲得了大量白銀。歐洲將掠自美洲白銀的40%左右運往了亞洲,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在18世紀以前的兩個半世紀里,中國從歐洲和日本獲得的白銀近48000噸,歐洲商人直接通過太平洋經馬尼拉轉手到中國的白銀在10000噸左右,加之其他途徑,中國在此期間獲得了60000噸左右的白銀,大約占世界有記錄的白銀總產量的一半。


  德國學者弗蘭克認為,中國“吸收和吞噬了大約世界生產的白銀貨幣的一半……這些白銀是如何促成了16世紀至18世紀明清兩代的經濟和人口的迅速擴張與增長?!@一切之所以能發生,直接緣于中國經濟和中國人民在世界市場上所具有的異乎尋常的巨大的不斷增長的生產能力、技術、生產效率、競爭力和出口能力?!备ヌm克在書中寫道,從16世紀到18世紀,美洲的白銀產量迅速增長。16世紀總計產量約為17000噸,平均年產量為170噸;17世紀總計產量為42000噸,年均產量增加到420噸;18世紀總計產量為74000噸,年均產量增加到740噸,其中52000噸輸入到歐洲,另外40%,即20000噸以上運到亞洲。而運到歐洲的白銀,又有32%至40%又轉運到亞洲,此外,美洲“存留”的白銀還有一部分直接從太平洋運到亞洲。“至少有一半而且越來越多的美洲白銀被運到東方?!绷頁y計,“從阿卡普爾科運到馬尼拉的白銀平均每年143噸,僅1597年一年就有345噸”,“17世紀時這種方式運送的白銀多達每年50噸,當然,這些白銀最終都流入中國?!?/p>


  美洲農作物的傳人及其對中國飲食文化影響美洲的農作物,主要是拉美的植物、農作物和草藥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6世紀以來,約近30種美洲植物品種相繼傳入我國,主要有:玉米、甘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菠蘿、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其中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辣椒、花生、西紅柿、煙草等品種在我國的傳播最廣,影響最深遠。美洲作物的傳入對我國社會的飲食生活、食物結構、人口增長、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美洲作物傳入我國的積極意義是有助于中國人口的增長,使中國人的飲食更趨豐富多彩,豐富了中國的食料作物品種,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食料生產結構,改善了人們的餐桌,同時也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滋潤了中國人的心靈。


  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拉關系與近現代拉美華僑


  清末中外關系的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之后,中國逐漸進入了近代的國際關系。清政府先后與拉美5國秘魯(1874)、巴西(1881)、墨西哥(1899)、古巴(1902)和巴拿馬(1910)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對拉美外交成為晚清外交的有機組成部分。清末中拉建交的背景是清政府在與西方列強的博弈和互動中開啟了外交近代化之路,盡管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的侵蝕,但當時清政府仍然是代表中國的唯一主權實體。從拉美來看,19世紀20年代末,拉美的獨立運動基本結束。到20世紀初,在原西屬、葡屬和法屬的殖民地,先后建立了20個拉美獨立國家。這些新興拉美國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開始融入到近代國際關系體系中。


  獨立后的拉美國家很快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礦山的開發、大莊園的經營需要數量龐大的勞動力,但奴隸制的廢除阻礙了非洲黑奴的引進,歐洲移民難以忍受繁重的體力勞動,因此拉美國家迫切需要引進大量的華工來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晚晴時期中國和拉美國家雙邊關系的主要內容是華工問題和發展雙邊貿易問題。清末和民國時期隨著我國與拉美多國建交,拉美華僑比以前更加廣泛地參加僑居國的經濟貿易和文化活動,為促進拉美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并為增進中拉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新的貢獻。


  民國政府與拉美建交情況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華民國(1912-1949)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在民國時期,拉美有11個國家先后與我國建交:巴西(1913),秘魯(1913),智利(1915),玻利維亞(1919),巴拿馬(1922),尼加拉瓜(1930),危地馬拉(1933),多米尼加共和國(1940),委內瑞拉(1941),薩爾瓦多(1941),哥倫比亞(1941),洪都拉斯(1941),古巴(1942),哥斯達黎加(1944),墨西哥(1944),厄瓜多爾(1946),阿根廷(1947)。


  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的中拉文化交流新中國成立后,在20世紀50年代,在同拉美國家正式建交前,我國同拉美多國開展過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中國同拉美許多國家都是先從文化交往開始,逐步增加和擴大其他方面的接觸,最終建立正式外交關系。文化交往架起了一座連接中拉人民友誼的橋梁,對推動中拉建立正式外交關系起了功不可沒的開路先鋒作用。20世紀50年代文化交往架起了中拉人民友誼的橋梁。由于歷史的原因,拉美一些主要國家的政府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同臺灣當局保持“外交關系”,沒有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因此,中國政府設法利用民間文化交流的形式與拉美國家進行交往,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拉美這一相距雖遠但有共同歷史遭遇的大陸,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同拉美國家“積極開展民間外交,爭取建立友好聯系和發展文化、經濟往來,逐步走向建交”的基本方針。在同拉美國家正式建交前,新中國都同拉美國家開展過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


  20世紀50年代,中國邀請拉美多個國家相關人士來中國訪問考察。中國曾邀請了19個拉美國家的1200多人士來我國訪問,其中包括作家、教授、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國會議員以及工會、婦女等各界知名人士,如智利著名的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0-1973)、畫家萬徒勒里(1924-1988)和社會活動家、后來任總統的阿連德(1908-1973);墨西哥著名壁畫家迭戈·里維拉(1886-1957),社會活動家、前總統拉薩羅·卡德納斯(1895-1970)將軍;巴西作家若熱·亞馬多(1912-2001)、古巴著名詩人尼古拉斯·紀廉(1902-1989)等。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了與拉美人民的友誼,為以后建交奠定了基礎。毛澤東主席曾親自會見萬徒勒里等拉美文化人士。


  與此同時,50年代,中國也派出了16個民間代表團,包括文化代表團、民間藝術團、雜技團、新聞工作者等訪問了8個拉美國家。1954年中國文化代表團應邀參加了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的第一屆拉丁美洲大陸文化會議并訪問了智利。1956年8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楚圖南率領中國民間藝術團到智利、烏拉圭、巴西、阿根廷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評論稱這次旅行演出是中國和拉美文化關系的新的里程碑。派遣各種文化代表團和藝術演出團體進行友好訪問和演出,是當時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演出、座談、訪問等活動表達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友好、和平相處的愿望。中國的京劇、歌舞、雜技藝術、木偶、皮影和民間音樂在國外受到廣泛歡迎,中國的許多地方戲劇和少數民族的歌舞,同樣在國外獲得極高的賞識與評價。各國文化藝術團體的相互訪問和演出,既介紹了中國藝術,也使各國人民認識了新中國,對于促進各國人民的互相了解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員和重要人士都表示了對中國友好的愿望”,愿意和中國“發展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1958年武漢雜技團訪問巴西。1959年5月,中國新聞工作者代表團到智利、烏拉圭、巴西和古巴訪問,與當地新聞、文教、經濟和政治等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


  新中國成立后,拉美一些國家陸續成立了對華文化協會或友好協會,努力促進同我國的文化聯系與友好關系,促進了拉美和中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友誼。早在1952年10月1日,智利友好人士就成立了“智中文化協會”,該協會在阿連德等重要人物的積極支持下,為促進兩國的文化和友好關系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9月墨西哥-中國友好協會和巴西-中國文化協會成立,同年12月成立阿根廷-中國文化協會。1959年2月成立玻利維亞-中國文化協會,同年6月成立烏拉圭-中國文化協會,9月成立哥倫比亞-中國友好協會,10月成立秘魯-中國友好協會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拉的文化交往自上世紀60年代初起,隨著中國與拉美建交國家的增加,中拉人文交流增多,與一些拉美國家簽訂了文化、教育、科技和體育交流的協議。60年代前半期,中拉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明顯增多。拉美一些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文化名人紛紛應邀來華訪問。除前面提到的古巴領導人多爾蒂科斯、格瓦拉外,還有墨西哥的哈拉將軍、前臨時總統希爾、巴西副總統古拉特、多米尼加共和國前總統博什等。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及我國黨政其他領導人會見了拉美貴賓,并同他們進行親切友好的會談,推進了中拉友好關系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60-1964年,拉美國家約有20個包括工會、婦女、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代表團先后訪問我國。與此同時,我國也派出近10個友好代表團分別訪問了拉美7個國家。1961年7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后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拉丁美洲研究所。從1960年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師范學院歷史學系又先后開設了拉丁美洲史課程。1964年,中國一些高校先后建立起第一批從事拉美研究的機構,如上海復旦大學拉美研究室、天津南開大學拉美史研究室、武漢師范學院(后改名湖北大學)的巴西史研究室等。自60年代初起至今,古巴為中國培養了數千名西班牙語干部;墨西哥自70年代中期起至今,也為中國培養了數百名西班牙語干部。中國的西班牙語工作者翻譯出版了數百種拉美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為中國讀者了解拉美文學和拉美現狀起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后中拉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自上世紀70年代后期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拉人文交流更加密切。1983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經指出,經濟上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要長期堅持,對外文化交流也要長期發展。中國與拉美國家的文化交流已經從民間到官方、再到官民結合。中國同約20個拉美國家簽訂了數十項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或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和合作協定。中國派遣了許多政府文化代表團、表演藝術團組、體育隊組、藝術家、作家去拉美國家訪問交流,在拉美國家舉辦過中國電影周、文化周,舉辦繪畫、考古文物展、攝影展、工藝美術品展、郵票展等,受到拉美人民的熱烈歡迎。與此同時,拉美國家也有眾多政府文化代表團、藝術團組來中國交流獻藝,同樣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中拉之間在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物、博物館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向拉美國家介紹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介紹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引進拉美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已成為對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


  21世紀頭十年中拉人文交流日益頻繁進入新世紀,中拉文化交流全面展開。2000年9月,在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舉辦了《帝王時期的中國:西安王朝文物展》。2001年墨西哥文物展“神秘的瑪雅”先后在西安、廣州、北京和上海舉行。2004年,以中國社科院院長陳奎元為團長的中國社科院代表團訪古,中古社科學者舉辦多次研討會。2004年5月,北京大學成立巴西文化中心。2006年6月,“墨西哥繪畫:從壁畫三杰到當代”“墨西哥現代建筑展”和“墨西哥當代陶器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7月,“美洲豹崇拜-墨西哥古文明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2006年,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在墨西哥城建立了中墨研究中心。同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和秘魯國家文化委員會聯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失落的經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寶展》。同年2月,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訪問拉美。2006、2007、2008和2011年,中國先后作為主賓國派出藝術團參加了古巴第10屆國際音像節、墨西哥塞萬提斯國際藝術節和哥斯達黎加國際藝術節。2010年,中國以組派藝術團組和文化展覽等多種形式參與了拉美多國紀念獨立兩百周年文化活動。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在上海、北京等地舉行了多場演講,讓中國讀者再次感受到了拉美文學的魅力。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拉人文交流中共十八大后,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巴西時,提出了構建“五位一體”的中拉關系新格局,其中將“人文上互學互鑒”置于重要位置。2012年,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在北外成立了墨西哥研究中心。2013年,中國社科院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簽署合作協議。2015年6月,社科院考古所與洪都拉斯簽訂了共同開展瑪雅文明重要城邦科潘遺址考古研究的協議。2015年初在北京召開的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所通過的《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將2016年確定為“中拉文化交流年”。2016年3月24日,由文化部主辦的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開幕式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隆重舉辦。開幕式演出《中拉時間》以宏大的氣勢、熱烈的拉美風情揭開“中拉年”序幕。當晚,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和拉美及加勒比國家的16位駐華使節出席,來自13個國家和中國的藝術家聯袂為觀眾呈現了一場中拉藝術盛宴。在“中拉文化交流年”,上百個中國和拉美國家藝術團進行雙向往來,數千名藝術家、媒體記者、機構代表相互交流,數量、規模和活動的廣泛覆蓋,多姿多彩的活動與深度的文化藝術合作,在中國刮起拉美文化藝術旋風,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集中展現中國文化藝術魅力。2016年11月21日,在訪問秘魯期間,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在秘魯利馬出席了中拉文化交流年閉幕式,并參觀《文明的長河—中拉文明互鑒》圖片展和“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習近平指出,文化關系是中拉整體外交的重要一翼。要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舉辦為新起點,牢牢把握中拉整體合作這一歷史機遇,充分借鑒彼此文化成果,讓中拉文明成為不同文明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典范,為世界多元文化版圖增添更加絢爛的色彩,通過這一活動,習主席將中拉文明互學互鑒推向新的高度。2016年11月,在智利舉辦了中拉媒體領袖峰會,習近平主席出席了開幕式。來自中國和拉美國家的100多家主要媒體與會。2017年以來,中國國際新聞交流中心拉美分中心已邀請多名拉美記者訪華并開設了3期交流培訓班。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大幅增加了拉美地區來華的培訓、教育獎學金名額。中國政府在2015-2019年和2019-2021年間分別向拉美地區發放了6000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民心相通是“五通”的基礎2013年9月,習主席在訪問中亞時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隨后,2015年3月,在中國政府公布的關于“一帶一路”的官方文件中提出了“五通”,文件強調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近些年來,在中國興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熱”,與此同時,中國的電影、繪畫、工藝美術、烹飪美食、針灸醫術和武術功夫等在拉美不少國家廣為傳播,越來越受到拉美人民喜愛。在不少拉美國家,興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熱”和研究“中國熱”。中國對拉美文化交流,不僅要把中國特色的文化介紹給拉美國家人民,而且要吸收、借鑒拉美文化。目前中拉文化交流已進入多渠道、多層次的交往局面。中拉文化交流已在中拉關系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角色。


  在拉美的孔子學院不斷增加。孔子學院是中國開展教育培訓和文化傳播的一張名片。中國已經在拉美25個國家建立了46所孔子學院和18個孔子學堂。在中國西語和葡語教學方面,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地區開設西班牙語本科專業的院校已達104所,開設葡萄牙語本科專業的院校已達41所。中國拉美研究機構已增加到近60家,主要集中在高校。中拉文學交流活動不斷增加。從2000年至2017年8月,共計381種拉美文學作品在我國翻譯出版,其中2012年至2017年8月共計出版186種。中拉關系的發展也帶動了拉美文學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最近幾年,中國當代作家如莫言、王蒙、鐵凝、路遙等的作品也被譯介、傳播到拉美國家。2022年4月15日,由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首次中國-拉美國家文學論壇,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在京舉行。在漢學交流方面,2023年2月5日,北京語言大學青島世界漢學中心拉美漢學與文化中心在青島成立。


  當前中拉人文交流的趨勢有以下特點:


  一是交流領域日益拓寬,交流頻率日益機制化;


  二是交流主體和形式更加多元化。從以政府主導為主,趨向政府和民間結合。民間團體、大學、科研機構、媒體和企業成為人文交流的活躍的主體,網絡等新媒體手段的使用使中拉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三是我駐拉美各國使館、孔子學院、中資企業和在拉美的海外華人社團和在提振中拉人文交流活力和塑造中國海外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拉人文交流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如發展比較碎片化,沒有形成合力、難以達到復合效果;缺乏總體性、綱領性的平臺和長遠的規劃;沒有建立高級別的人文交流機制。


  隨著中拉文化相互交往的擴大和加深,必將推動中拉關系的發展,而中拉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必將推動中拉文化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與拉美文化都具有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和開放包容的共性,同時又都正經歷著當代文化迅猛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雙方開展人文交流與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懊烂琅c共,天下大同”,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在相互尊重和欣賞彼此文化的基礎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定會為中國和拉美友好合作以及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貢獻。中拉文明交流,不僅要把中國特色的文化介紹給拉美國家人民,而且要吸收、借鑒拉美文化。目前中拉人文交流已進入多渠道、多層次的交往局面。中拉人文交流已在中拉關系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拉文化相互交往的擴大和加深,必將推動中拉關系的發展;而中拉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必將推動中拉文化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他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在“全球文明倡議”的指引下,中國與拉美地區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互鑒和交流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



  • 郵箱:ica@ica.org.cn
  • 電話:010-58565275
  • 郵編:100010
  • 傳真:010-58565277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225號(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處)

國際儒學聯合會微信公眾號

版權信息:Copyright ? International Confucion Association 京ICP備05034436號-1

  • 郵箱:ica@ica.org.cn
  • 電話:010-58565275
  • 郵編:100010
  • 傳真:010-58565277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225號(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處)

國際儒學聯合會微信公眾號

版權信息:Copyright ? International Confucion Association 京ICP備05034436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茶陵县| 绥化市| 商水县| 庆城县| 乡城县| 称多县| 桐城市| 新乐市| 汝南县| 上饶市| 东山县| 荣昌县| 牡丹江市| 久治县| 安康市| 炎陵县| 新龙县| 五原县| 阿坝| 额济纳旗| 图木舒克市| 交口县| 农安县| 类乌齐县| 江山市| 抚州市| 奉节县| 盘锦市| 洞头县| 斗六市| 同德县| 崇仁县| 五华县| 汝阳县| 永昌县| 甘孜| 金沙县| 女性| 安达市|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