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與中國孔子基金會共同主辦,主題為“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與會嘉賓和專家學者開展了熱烈的學術研討和思想碰撞。為促進學術交流,國際儒聯微信公眾平臺陸續推出部分學者和嘉賓的成果。
大會期間,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副理事長,埃及開羅大學中文系主任、孔子學院院長李哈布以“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為題作主題演講。現根據現場演講情況整理并刊發,以饗讀者。
10月20日上午,李哈布教授以“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為題作主題演講。
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
李哈布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代表,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不斷更新發展,隨著時代發展一次又一次煥發新的生命力,也對當今世界和各民族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儒學研究也為我們解決當今世界中的熱點問題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和方法。
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提供積極的思想支持。人類社會擁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無論其種族或宗教如何,人類的價值觀是不隨時間和地點而改變的,例如誠實、無私、忠誠、勇氣、寬容、憐憫、博愛等,這些價值觀可以消滅仇恨和對立,促進全人類和諧相處。今天,我將從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兩方面談談我的理解和感受。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在201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其后許多國際會議上宣布的,這個理念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的指導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了東方智慧。它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各國人民利益之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理解為一個相互合作的世界,一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這一個星球上。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團結一致,同甘共苦,共同繁榮,建立合作共贏的世界,這正應了中國傳統文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國有句古話“天下為公”,這一理念超越國界和意識形態。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格局,建立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立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格局,建立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格局,建立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格局,這些都印證了這一理念源自儒家文化,代表了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國際關系正常的發展。這需要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礎上,在國際上傳播、推廣和采用這一思想。如今,中國將和諧視為一種社會價值觀,盡管它是儒家價值觀,但中國國際關系中的熱門話題之一是仁,仁的概念積極地影響著中國和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國一直在尋求人道主義力量,而不是霸權。
目前,人們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爭論,爭論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中國威脅論”,另一派則主張是和平崛起。在這樣的國際輿論背景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不斷重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道主義格言,并肯定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密相連,不同群體風雨同舟、和諧共生、合作共贏,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除了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也在世界舞臺上實踐著這一理念,即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現,“一帶一路”倡議也可謂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實踐平臺,該倡議旨在通過途經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陸路、鐵路、港口、石油管道、海上航道和電信網絡,將世界各國相互連接起來,這一倡議體現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愿景,也可以說這一倡議旨在將世界機遇轉化為中國機遇,將中國機遇轉化為世界機遇。
習近平主席在參與系列全球活動時不斷強調,中國人所堅持和欣賞和而不同;中國需要和平,正如人類需要空氣,植物需要陽光;中國人的基因里沒有霸權主義。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編者注:這里指的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是可以造福全人類的,但這種帶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思想和倡議如何被全世界廣泛接受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當今世界格局下,文明對話是一種極好的途徑和辦法,文明對話通過促進不同思想、價值觀、信仰的交流,在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方面發揮著最大的作用。它激發了人們在更廣泛領域的交流,并尋求不同文化的相遇,分享經驗和學習。通過文明對話,人類社會可以通過減少偏見和顧慮來加深對他人文化的理解,文明對話還有助于加強不同社會背景之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不同背景的人們通過對話,也會更加藝術地表達愿景和未來的愿望,以實現更加包容、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
文化在對話交流中的作用很重要,人類文化的差異塑造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互動方式,它們都是對話溝通的基本要素。因此,了解文化差異對于有效的對話溝通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于增強溝通,從而建立信任、避免沖突并走向和平。由此可見,不同文化之間、不同國家之間的對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國際形勢變化和變革的需要。這意味著文明對話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貢獻,制定解決方案,將文明對話從理論階段推向應用階段,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和促使國際組織和非政府機構在各領域理解和傳播文明對話,其基礎是通過他人描繪的自己的形象來看待對方。
只有呼吁知識分子、文化學術精英和教育者不斷思考、不斷行動,才能使人類的文化、靈魂和行為發生積極的變化,從人類文明對話的道路中回憶,一個人的幸福和另一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這意味著最終消除他人眼中基于對立、仇恨、孤立等扭曲的刻板印象。在我們當前的情況下,只有尊重各國人民的文明多樣性,文化特殊性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首先需考慮共同點,形成統一的身份,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情況下,所有文化實體都是多重身份的實體,人類的歸屬和身份將變得越來越多重。
(本文系根據現場演講情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