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0日,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的“古籍整理成果轉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召開。
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長劉祖國在致辭中表示,讓古籍在新時代煥發光彩,是時代賦予當今學者的使命和機遇。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劉祖國強調,古籍文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古籍整理成果的轉化與傳播”,恰逢其時。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加華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對蒞臨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了熱烈歡迎與誠摯感謝。他從歷史沿革、師資隊伍、研究成果等方面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儒學高等研究院的基本情況,強調推進古籍數字化建設進程,探索多樣化古籍整理成果轉化與傳播方式,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落實落地的重要舉措,也是儒學院的重點關注方向之一。王加華表示,學院將一如既往支持古典文獻學學科發展,勇于承擔時代責任,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軍基于北京大學數字人文中心的古籍整理項目經驗,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識典古籍”閱讀平臺與整理平臺以及“我是校書官”——古籍大眾智能整理計劃。他表示,“識典古籍”的閱讀平臺在網絡環境下為大眾提供了一種便捷、無障礙、高用戶體驗感的獲取古籍資源的方式;而其整理平臺則實現了古籍圖像OCR、文字校對、文字對勘等一系列古籍整理環節的的平臺化、智能化,并且通過全流程的人機協同、多人協作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王軍強調,在新時代賦予古籍生命力,不僅要靠政府和專業人員,更要依靠民間力量和人民群眾。古籍的闡釋要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需求,從而真正實現古籍整理成果的大眾傳播和參與式傳播。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李明杰圍繞研討會主題,指出古籍轉化存在優先性問題,應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注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的古籍保護傳承和轉化利用。他基于在調查中發現的古籍數據庫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指出,要借鑒古代文獻整理的優良學術傳統,來構建一套現代的古籍數字化整理規范。李明杰強調,數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領域內的應用,不僅包括古籍整理內容的數據化再現,還表現為借助計算機實現大規模的古籍文本內容挖掘,進行更深層次的知識加工,例如時空數據的歷史地理分析與可視化、人物數據的社會網絡分析等。
山東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承略從教師隊伍、科研項目、學術成果等方面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山東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的基本情況。他指出,古典文獻研究所繼承王紹曾先生、董治安先生等老一輩學者的學術傳統,依托大項目進行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取得了《兩漢全書》《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等一批具有時代高度的標志性成果。王承略強調,智能時代的古籍整理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要認識到數據的重要作用,提高大數據中中文數據的占比,另一方面要讓古籍整理和轉化的成果真正惠及大眾,服務社會、賡續傳承。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小婷在主持大會開幕式時表示,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古籍資源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根基。智能時代下古籍整理工作必須善于抓住機遇,勇于迎接挑戰。本次學術研討會旨在為與會學者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來分享各自的治學心得,共同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古籍整理與文化傳播模式,讓古籍擺脫“束之高閣”的困境,成為走進大眾生活、走向世界舞臺的文化瑰寶。
19日至20日,與會學者圍繞“澤被東西——全球視域下的古籍數字化”“根植華夏——傳統視域下的古籍研究”“融貫古今——數字人文視域下的古籍傳播”“面向未來——古籍數字化整理與平臺建設”四個專題,展開論文報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崇文書局等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出版社的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現場研討交流熱切、學術氛圍濃厚。本次會議還包括“智能時代的人文研究”“古籍整理領域數字人文的應用路徑及當前任務”“數字人文時代中國古典學專業學業規劃”系列講座,旨在面向山東大學全體學生,提供與學界專家、業界精英深度學習溝通的平臺。
本次學術研討會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對于促進智能時代古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擴大古籍整理成果的傳播與共享,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山東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還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緊密對接國家需求,開展一系列學術活動,為賡續中華文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持續作出“山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