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久久免费观看,欧美日韩中文精品,91亚洲自偷观看高清,91久久香蕉国产日韩欧美9色

劉豐:中華文明和平性的思想內涵

  中華文明歷數千年發展而延續至今,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崇尚和平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中國文化熱愛和平,在國際交往中主張各國和平共處,文化交流互鑒,這種和平主張是根植于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之中的。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國哲學的中和、和諧思想,決定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因此,要進一步理解中華文明的和平特性,必然要深入到中國哲學思想當中去作分析。

  一、“和平”釋義

  和平的核心是“和”。“和”字在最晚在金文中就已出現。《說文》:“和,相應也,從口,禾聲。”這應該是“和”字的本義。與“和”字相關的還有“龢”字,學界對于二字的關系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其實王力就已經明確地指出:“音樂和諧本寫作‘和’,后來寫作‘龢’,以區別于和平的‘和’。”因此,“和”是本字,它的含義就是聲音相應、配合,此起彼伏,聲音的和諧是“和”字最初的意思。《尚書·堯典》中所說的“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就是指用和諧的音樂來歌頌、祭祀神靈,這應當是和最初所具有的意義和功能。

  “平”,《說文》:“語平舒也。從虧,從八。八,分也。”“平”是一個會意字,語氣平緩之義。楊樹達認為,“平”與“乎”字相關。“乎”作為語氣詞在甲骨金文以及《尚書》中比較少見,《說文》:“乎,語之余也。從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按照楊樹達的解釋,“乎”作為語末助詞是后起之義,“乎”的本義為召呼,“呼召必高聲用力,故字形象聲上越揚,猶曰字表人發言,字形象氣上出也。”而“平”字之構造與“乎”相似,“字蓋從兮,上一平畫,象氣之平舒,此猶乎之上畫象聲上越揚也。”又《說文》釋“虧”字:“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之平也。”楊樹達認為,這正說明了“平”字之本義。由此可知,“平”之本義就是指氣之平緩,相當于今日所說的心平氣和。

  貴和、尚和的思想貫穿在中國早期的核心經典中。《周易·乾·彖傳》:“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大和”即“太和”。按照《周易》的說法,天有元亨利貞四德,有四時、晝夜、陰晴等各種變化,而皆有其規律,保合太和之景象,故能始生萬物,普利萬物,并達到萬國皆安定和平的境界。《周易·咸·彖傳》又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按照《彖傳》的解釋,“《咸》,感也。”《咸》卦就是陰陽相感應以共處。具體來說,天地以陰陽二氣交感,因而萬物化生。圣人以其德感化人心,于是天下和平。

  《易傳》主要講的是自然哲學。按照《彖傳》的說法,天地陰陽自然的和諧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圣人將這個基本規律運用于人類社會,就能帶來天下的和平。

  《尚書·堯典》:“協和萬邦”,今文作“協和萬國”,《史記·五帝本紀》作“合和萬國”。司馬遷以“合”訓“協”,《說文》:“協,眾之同和也。”王充《論衡·藝增》說:“《尚書》‘協和萬國。’是美堯德致太平之化,化諸夏并及夷狄也。”從經學的角度來看,“今文說以萬國為實有萬國,非虛數也。”但王充認為言“萬國”是“襃增過實”,并非實數,皮錫瑞認為“蓋歐陽說,與班孟堅、夏侯說不同”。這里牽涉到《尚書》今文學內部歐陽和夏侯兩派的不同解釋,這個問題暫且不論。但王充同時又說,“‘萬’言眾多”,《尚書》說堯“協和萬國”,是“言堯之德大,所化者眾,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萬國’”。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對于“協和萬邦”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是否實有萬國,這里的“萬國”和“九族”一樣,是對堯的頌美之辭,即堯使天下萬邦同和。

  《詩經·商頌·那》是一首祭祀商湯的詩。其中寫道:“鞉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這里的“和”指音節和諧,“平”是正的意思,是指樂聲高低大小適中。《國語·周語下》記載伶州鳩之言曰:“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又說:“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韋昭注:“和,八音克諧也。平,細大不逾也,故可以平民。”由此可見,和平是指音樂的和諧。鄭玄《箋》詩曰:“堂下諸縣與諸管聲皆和平,不相奪倫,又與玉磬之聲相依,亦謂和平也。”孔疏進一步解釋說:“奏此大樂,以祭鬼神,故得降福,安我所思而得成也。思之所成者,正謂萬福來宜,天下和平也。又述祭時之樂,其鞉鼓之聲淵淵而和也。嘒嘒然而清烈者,是其管籥之聲。諸樂之音,既以和諧,且復齊平,不相奪倫,又依倚我玉磬之聲,與之和合。以其樂音和諧,更復嘆美成湯,于乎赫然盛矣者。”

  《詩經·小雅·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伐木》是一首宴享朋友故舊的詩。孔疏解釋說:“鳥既遷高木之上,又嚶嚶然,其為鳴矣,作求其友之聲。以喻君子雖遷高位,而亦求其故友。……君子為此而求友也,既居高位而不忘故友,若神明之所聽祐之,則朋友終久,必志意和且功業平。”孔疏將“終和且平”解釋為“志意和且功業平”,這是說朋友不忘故舊,則神明也會保佑他們友誼長存,事業發達。

  從早期中國經典中關于“和”的論述可以看出,“和平”的本義是指聲音與音樂的和諧美妙,由此又引申出了陰陽和諧、禮樂和諧以及社會政治和平等諸多含義。這是中國思想中對和平、和諧的最為基本的理解。中國思想史上對和平的諸多解釋,都是以此為基本思想而展開的。

  二、中和之道

  在中國思想史上,和平思想首先表現為人內心的平靜,身心表里內外的和諧。這是所有思想流派都追求達到的一個理想境界,其中尤以儒家的君子人格最為典型。

  按照中國早期思想的理解,人作為生物體的存在主要是氣所決定的,而且人的各種情感欲望也都是由氣所引起的。《左傳·昭公十年》:“凡有血氣,皆有爭心。”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是這個意思。荀子說:“有爭氣者,勿與辯也。”孟子說:“氣,體之充也”,趙岐注:“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可見,由氣所決定的形體是喜怒哀樂以及爭強好勝等各種情感產生的基礎。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人的情感欲望是由外物所引起的,如說“人之心動,物使之然也。”人隨時處在與世間萬物的交往之中,內心自然會產生喜怒哀樂敬愛等各種情緒。這些情感“感于物而后動”。當然,人的情感之所以是由外物所引起,內在的動因依然還是氣。因此需要對這種情感進行節制。孟子就說他自己“四十不動心”,其實就是以道德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這也就是孟子說的“持其志,無暴其氣”。

  在中國哲學史上,對于人的情感與理性論述得最為充分的是《中庸》當中提出的“中和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說,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是緣事而生,情感未發之時,淡然虛靜,心無所慮,皆合情理,這就是所謂的“中”;情感表露出來以后,皆符合禮的規矩和要求,無過無不及,這就是所謂的“和”。鄭玄注也說:“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鄭玄沒有解釋“和”,孔穎達疏曰:“言情欲雖發,而能和合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由此可知,所謂和就是人的情感有節制。“致中和”,據鄭玄的解釋:“位,猶正也。育,生也,長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言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這是說,致中和就可以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而生長繁育,由此顯示出中和的重大作用和意義。

  在傳統儒家看來,“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人的自然情感喜怒變化無常,因此要用嚴肅規整的禮與平和莊重的樂來規范、引導人的情緒。如《樂記》說:“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這里的“度數”“禮義”也就是《中庸》所說的“節”。用這些規范來調節人情,這樣人的喜怒哀樂情感才能達到真正的平和。因此,禮樂有“合情飾貌”的作用,即能人的情感和諧融洽。《禮記·禮運》篇的說法更加明確: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這里形象地說明,人情就像是一塊田地,只有用圣王的禮樂來耕種它,方能有所成就。這也就是所謂的“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即用禮義來規范、節制人情。

  荀子也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這是說,要用“偽”對人情進行節制,所以說“偽起而生禮義”。圣人“化性起偽”,這個“偽”其實也是指禮義規范。因此,荀子又說:“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用禮來調節人的情緒和情感,否則就會發生錯亂懈怠等不良的結果。“故人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則兩喪之矣”。楊注說:“專一于禮義,則禮義情性兩得;專一于情性,則禮義情性兩喪也。”荀子重禮,他認為人的各種不當的、偏激的性格等,都應當以禮來調節和整治,“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

  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用禮來規范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自然會使人的內心情感保持一種平衡。同時,儒家還認為,對于人的情感以及性情的影響,音樂可以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樂記》說:“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因為樂發自人的內心情感,因此更可以影響人的內在情感。《樂記》又說:“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這也是說,樂能夠影響人的內心,使人的內心平和。

  綜上所述,傳統儒家認為,人的情感要符合禮義規范,而不能沒有節制地任意宣泄,這就是《中庸》所說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儒家一致的看法。如果對人的喜怒好惡之情不加節制,則必然會破壞道德,甚至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君子能夠“反情以和其志”,即用禮樂規范人情,那么就會“耳目聰明,血氣和平”,形成“文質彬彬”的君子人格,甚至還會達到“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的目的。因此,“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禮樂可以培育人的平易、正直、慈愛和誠信之心,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養,所以說“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中庸》所說的已發未發與中和思想,不僅是傳統儒家所認為的君子人格的體現,同時也在后來中國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演變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在宋明理學當中,已發未發是理學心性論的重要內容,認為未發是“寂然不動”之體,已發是“感而遂通”之用,未發為體、為性,已發為用、為情,這樣的討論就具有了形而上學的哲學意義了。雖然理學家對這些問題還有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討論,而且也是看法不一,但總體而言,理學家又認為通過涵養工夫,可以做到人欲凈盡,天理流行,這樣的圣人氣象和《中庸》講到的致中和的君子人格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和在中國哲學史上所具有的豐富的思想含義。

  三、絜矩之道

  中國文化重人倫秩序。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也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和睦、和諧的人倫關系的重視與強調方面。

  《尚書·堯典》記載,舜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魯太史克之言曰:舜“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父子、兄弟是最基本的人倫關系,這也是“五教”的原義。后來孟子進一步解釋說:“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即“五倫”,《中庸》又稱為“天下之達道五”,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孟子和《中庸》對“五教”增加了君臣與朋友,在血緣親情的關系之外增加了君臣、朋友兩層社會關系,使人倫關系更加全面。五倫概括了傳統社會基本的人際關系。按儒家的看法,五倫各有其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義務,但一般來說,維持人際交往最為基本的是忠恕之道,也就是推己及人,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正常、和睦的人際關系。

  20世紀90年代,有一些學者提出“全球倫理”,試圖在各種文明傳統當中尋求一種普遍的倫理原則,盡管也遭到了各種批評,但也指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世界各個民族、文化在人際交往方面,都存在一個普遍的道德法則和底線,就是要求人們都應當“待人如己”。這一條也被稱作道德的黃金律。之所以被稱作“黃金律”,一方面說明它具有普遍性,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種文化傳統當中,另一方面也說明它是人與人交往的最為基本的原則,甚至是人人都應當遵守的道德底線。這個普遍性的法則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將對方看作與自己平等的人,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人。《論語》又記載子貢之言:“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何晏《集結》引馬融曰:“加,陵也。”又引孔安國曰:“非爾所及,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義于己也。”由此可知,這里的“加”就是施加的意思,也有強加的意思,所以馬融解釋為“陵”。按子貢所言,所施加或強加的當然是不合于道德的非義之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從消極的方面來說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人。儒家還從另外一個角度,即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提出他人和自己一樣,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價值,因此不能因自己的意志而妨礙他人。《論語》記載: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批評子貢陳義太高,“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連堯舜都難以達到的目標。而真正踐行仁德的方法,就是“能近取譬”,從切己的行動開始,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何晏、皇侃、邢昺等古注皆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致的,如邢昺《論語注疏》說:“夫仁者,己欲立身進達而先立達他人,又能近取譬于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弗施于人,可謂仁道也。”朱子也認為這是“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孔子儒家的忠恕之道。《論語》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貫”,皇侃解釋為“猶統也。譬如以繩穿物,有貫統也。”朱子說:“貫,通也。”又說:“嘗譬之,一便如一條索,那貫底物事,便如許多散錢。須是積得這許多散錢了,卻將那一條索來一串穿,這便是一貫。”朱子的解釋和古注是一致的,且更為平實、明確。忠恕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忠恕之道又稱作絜矩之道。《大學》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於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由此可知,所謂絜矩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朱子注甚至還說:“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中庸》又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一致的。《中庸》接著說的“君子之道四”,即“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父子、君臣、兄弟和朋友四層關系,都是從忠恕引申而來的。也就是說,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是可以適用于所有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只有做到了推己及人,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才能維持和睦的人際關系。在傳統儒家看來,不僅朋友如此,父子、君臣之間同樣應當如此。

  柳詒徵曾說:“中國文化的中心是人倫”,而“中國的人倫是專講兩個人的主義,是兩個人對立的”。這里的“對立”是彼此相對待的意思。所以說“中國人是最講究兩個人的道理,然后再推而至于大。”柳詒徵將中國文化的“人倫”概括為“二人主義”:“二人主義者,仁也,即所謂相人偶也。”柳詒徵的這個概括是非常精辟的,抓住了儒學以及中國文化的核心。“仁”的意思是“親也,從人,從二”,就是由二人組成的一個會意字。所以柳詒徵認為,中國文化的“二人主義”不同于個人主義,而是“一人之外,必有他人,由一而二,由二而三,以至無窮。”這也是儒學思想的核心,所以說“孔子之教,個人欲應付多人,必須先從二人做起。其惟一妙法曰恕,所謂‘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皆從雙方立言。人人奉行此法,則州里蠻貊,無往而不可行矣。”

  柳詒徵又說:“然第曰恕,則分析人類之分際,猶未精也。于是又析之為五種,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婦,曰兄弟,曰朋友。而人之與人相對之類別,盡括于是矣。君臣固不止二人,就一臣對一君言,則二人也。父子亦不止二人,就一子對一父言,亦二人也,兄弟朋友,義亦猶是。故凡一人對于任何一人,能以恕道相處相安,由此即可對大多數之人,亦相處相安。凡對于大多數之人不能相處相安者,必其對于最親最近之某一人,即不能相處相安者也。”因此,“二人主義”并非僅是兩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的人倫關系在內。這樣看來,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國文化當中也就具有了重要而且普遍的意義。這是形成人際和諧的必要準則。

  四、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國古代文明的主體是農業文明,遵從自然的節律是農業文明最基本的法則,因此在中國文明中很早就確立了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觀念,這種思想既是保證農業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塑造了中國文化當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個方面。

  一般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觀念,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時期,按照張岱年先生的理解,“所謂天有三種涵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自然之天是天的基本含義,人應當順應自然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內容。據《尚書·堯典》記載,舜曾任命伯益為掌管“上下草木鳥獸”的“虞”官,“虞”就是古代負責山林湖泊生態資源保護的官爵,如《管子·立政》說:“修火憲,敬山澤林藪積草。夫財之所出,以時禁發焉。使民于宮室之用,薪蒸之所積,虞師之事也。”《逸周書·文傳解》也記載:“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按:《太平御覽》八十四引此句云:畋獵唯時,不殺童牛,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馬不馳不騖。澤不行害,土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時)。”這反映了西周時期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即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

  后來的諸子百家也都繼承了西周以來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綱”是指網上的大繩。皇侃注說:“綱者,作大綱橫遮于廣水,而羅列多鉤,著之以取魚也。”“弋”是繳射。皇侃注又說:“孔子亦繳射,唯白日用事,而不及夜射棲宿之鳥也。所以然者,宿鳥夜聚有群易得多,故不射之也。又恐驚動夜宿,仁心所不忍也。”后來的注解大多是以此說明孔子的仁心。其實,孔子所為也是一種制中之禮。因為竭澤而漁、射殺宿鳥未免太過,不吃魚、不射鳥又未免不及,所以釣魚、射鳥而不網魚、射宿鳥,這是中庸之道,是合乎禮的。后來賈誼說:“不合圍,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澤”,也是承接孔子而來的。

  孟子在陳述他的仁政理想時指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又說:“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荀子也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詳細描述的是“圣王之制”,目的是使百姓生活富裕,且能可持續發展,但這些措施在客觀上也確實起到了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禮記·王制》篇說:“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夫圭田無征。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田里不粥,墓地不請。”又說:“五谷不時,果實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這里說的也是“圣王之道”,但也同樣起到了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作用。

  道家雖然沒有像儒家提出這么具體的措施,但是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是指道本身的狀態。從老子的思想主旨來看,道家主張不爭、無為、處弱,“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道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主張因循、順應自然。陰陽五行家提出“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即人類的生產、生活要與自然界的陰陽時序保持協調一致,這樣自然界才會有美好的事物產生。陰陽家又提出“圣王務時而寄政”,即圣王的刑賞政令也要按照陰陽時序來安排,如《管子·四時》說:“唯圣人知四時。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國家乃路。”注曰:“路,謂失其常居。”王念孫又認為:“‘路’與‘露’同,敗也。”如果不按照四時的節律,就會給社會帶來災難。圣王的行政措施也要符合自然的節律,這在《呂氏春秋·十二紀》以及《禮記·月令》中有非常明確和具體的規定,對中國歷史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致太平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中正平和的君子人格的塑造與追求,對于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的重視,對于順應自然、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最終都要歸結為平治天下,實現天下的大同。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先秦諸子百家雖然思想主旨各不相同,但皆“務為治者”,他們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壞樂崩”和社會轉型的時期提出了各自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都以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為思想宗旨。這一點也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質。中國文化在整體上重視社會現實,尤其突出強調社會的和平穩定。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萬世開太平”,代表了中國文化對于和平理想的最高追求。

  和平的本義是祭祀音樂的和諧,如《尚書·堯典》記載,舜命夔典樂,教育貴族子弟,音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玄曰:“祖考來格,群后德讓,其一隅也。”“祖考”就是“神”,“群后”即“人”,這是神人和諧的一個方面。孔疏引《周禮·大司樂》“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認為這就是“神人和也”。祭祀的禮樂帶來了神人關系的和諧,神靈對人的庇佑,這是古人對于和平的最初理解。在此基礎上,逐層遞推,最終形成了中國文化當中社會政治和平、天下太平的理想。

  如何致太平,實現協和萬邦、社會大同的理想,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禮樂教化。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和平的本義就來源于禮樂,而禮樂同時也象征著天地自然的和諧秩序。《禮記·樂記》篇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代表的是秩序,樂代表的是和諧。禮樂相互補充,形成了完整的禮樂文化,陳來教授說:“樂所代表的是‘和諧原則’,禮所代表的是‘秩序原則’,禮樂互補所體現的價值取向,即注重秩序與和諧的統一,才是禮樂文化的精華。”而秩序與和諧的統一才是真正的和諧,如《禮記·禮器》所說:“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因此,禮樂文化的精華就是在秩序基礎之上的和諧。這種和諧也是社會、政治的真正和諧。

  禮樂是由各種儀式、禮器以及音樂組成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體系。在周代的禮樂文化中,廟堂之樂的象征意義就是和平公正的社會政治。西周時期的伶州鳩指出:“大昭小鳴,和之道也。和平則久,久固則純,純明則終,終復則樂,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貴之。”又說:“政象樂”,如果音樂和平,“于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龢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故曰樂正。”“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音樂和諧就會帶來風調雨順,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反之,“今細過其主妨于正,用物過度妨于財,正害財匱妨于樂,細抑大陵,不容于耳,非和也。聽聲越遠,非平也。妨正匱財,聲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禮記·樂記》也說:“聲音之道與政通”,因此“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呂氏春秋·大樂》又說:“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這都說明,禮樂與社會息息相通,社會和平安定則禮樂興盛,禮樂興盛則象征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禮樂與社會政治相通,是因為禮樂具有獨特的教化功能。《禮記》說: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這里說得更加明確,禮樂在宗廟祭祀、家族鄉里等各個方面都有促成社會和諧的功能。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象征著社會,禮樂文明的最終目標就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理想社會秩序。

  第二是德政,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才能真正實現天下大同。

  孔子是有夷夏觀念的,但他所謂的夷更多的是從道德、文化的方面而不是單純的種族的角度來理解的。對于四夷,孔子以及儒家主張用道德教化的手段使之歸附。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后來董仲舒也說:“仁者,愛人之名也。……故王者愛及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這里說的“王者愛及四夷”,就是以愛全天下為最高的道德境界,這樣才能“協和萬邦”,實現天下太平。

  孟子堅決批判春秋以來導致社會動蕩的戰爭,說“春秋無義戰”。孟子又說,如果有人說“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善于布兵打仗,這是罪大莫及。孟子以武王伐紂的歷史為例,說明只要行仁政就會得到天下人民的熱烈擁護。因此,孟子對發動戰爭、殺人越貨的統治者給予激烈的批評:“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反復說明仁政對于實現天下長治久安的重大意義。他認為,武力刑罰等措施可以起到一時的作用,但不會長久,他說:“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認為,真正能夠平治天下的王者是以仁德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這樣才能實現“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目標。具體來說,孟子提出的建議其實非常簡單,首先是要保證民眾有基本的生存基礎,“五畝之宅,樹以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其次就是要對民眾施以教育,“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由此孟子認為,“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認為,行仁政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仁心。作為統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這其實就是將儒家的忠恕之道運用于政治領域。《大學》在解釋治國平天下的時候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這就是將“已欲立而立人,己與達而達人”的絜矩之道推廣到治國平天下,這也是孟子所說的“推恩足以保四海”。孟子批評梁惠王“不仁”,是因為“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因此朱子在總結《大學》最后一章即“治國平天下章”的時候也說:“此章之義,務在與民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由此可知,傳統儒家以及中國哲學都認為,如果能夠將己之仁心推廣到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可以最終實現平治天下的理想。

  儒家認為施行仁政就可以平治天下,其根本原因在于仁政能夠得到民心。如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時、地利和民心三個方面,民心最為重要,因此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指出,桀紂之所以最終失去天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因此,“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又說:“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反復指出,平治天下不在于武力或國力強盛,而在于得到民眾心悅誠服的擁護。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于實現天下太平的基本主張。

  總之,通過禮樂教化,通過施行仁政,獲得民心的擁護,就可以實現“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理想社會。

  當然,有必要指出的是,孔孟的政治主張禮治、仁政,儒家雖然極力強調禮樂教化對于平治天下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并不完全排斥甚至否定刑罰的作用。如《禮記·樂記》說:“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也就是說,禮樂刑政的作用都是為了把社會治理好,只是儒家認為,禮樂是主要的,刑政是次要的、輔助性的。同樣,儒家在強調仁政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放棄了刑罰,而是主張一些必要的刑罰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以此為主要手段。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孔子之言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在孔子看來,治理國家要剛柔相濟,寬政與猛政相結合,才是實現理想的社會政治。“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出自《詩·大雅·民勞》,“能邇”就是“惠此中國”,“柔遠”就是懷柔四方諸侯,這與孔子說的“近者說,遠者來”的意思一致。按照《左傳》的說法,這也是“和平”的意思。“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出自《詩·商頌·長發》,毛《傳》:“絿,急也。優優,和也。遒,聚也。”鄭《箋》:“競,逐也。不逐,不與人爭前后。”孔《疏》指出,這幾句是歌頌商王“舉事皆得其中。敷陳政教,則優優邇和美。”孔子引此詩之意在于說明,為政要“不剛不柔”,同時也是亦剛亦柔,剛柔并用,這樣才是最為理想的,因此孔子說這是“和之至也”。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不但體現在歷史上各民族的融合、交流當中,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當中,更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礎之上。在中國思想史上,和平性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個體的道德修養所成就的君子人格,到士大夫“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外一體,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以和平思想貫通起來。因此,我們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就需要深入到中國哲學當中去分析和平在中國思想文化當中的豐富、深邃的涵義。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數千年而至今依然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和平性及其所蘊含的無限生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已的內在動因。


  • 郵箱:ica@ica.org.cn
  • 電話:010-58565275
  • 郵編:100010
  • 傳真:010-58565277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225號(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處)

國際儒學聯合會微信公眾號

版權信息:Copyright ? International Confucion Association 京ICP備05034436號-1

  • 郵箱:ica@ica.org.cn
  • 電話:010-58565275
  • 郵編:100010
  • 傳真:010-58565277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225號(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處)

國際儒學聯合會微信公眾號

版權信息:Copyright ? International Confucion Association 京ICP備05034436號-1

午夜久久免费观看,欧美日韩中文精品,91亚洲自偷观看高清,91久久香蕉国产日韩欧美9色
欧美日韩国产片| 欧美二区三区91| 色综合久久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777奇米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影院| 色婷婷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99不卡| 久久品道一品道久久精品| 久久99久久精品| 黄色小说综合网站|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毛片| 成人美女视频在线观看18|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高清| 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免费看| 日韩欧美国产wwwww| 美日韩黄色大片|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日韩1区2区3区|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成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99re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久久人澡人人添人人爽欧美| 亚洲超碰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大片日本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在线看| 91国产丝袜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一级特黄欧美大片| 精品成人佐山爱一区二区| av高清不卡在线| 男女男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国内外精品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 中文字幕成人av| 欧美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午夜精品天堂一二香蕉|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亚洲少妇av| 免费看精品久久片|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精品久久久久久最新网址| 色婷婷av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成人自拍视频|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欧美成人a∨高清免费观看|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大白胸|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青涩 | 午夜影院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浪潮网站 | 成人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三级电影全部在线观看高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 欧美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成人小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秋霞成人午夜伦在线观看| 亚洲一线二线三线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看片|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ww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 久热精品 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国色天香| 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夜色精品三区 | 国产永久精品大片wwwapp| 久久国产人妖系列| 国产真实精品久久二三区| 久久精品理论片| 韩国一区二区视频| 风间由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影视影院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欧美视频| 亚洲地区一二三色| 另类小说视频一区二区| 激情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91精品露脸国语对白| 99久久精品国产导航| 欧美午夜不卡视频| 欧美tk丨vk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1区2区3区欧美|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xxxx偷拍精品少妇| 99这里只有久久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av不卡| 日韩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老大|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天堂| 蜜桃精品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一二三| 国产精品剧情在线亚洲| 日本vs亚洲vs韩国一区三区| 丰满白嫩尤物一区二区| 91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亚洲婷婷|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小说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开心九九激情九九欧美日韩精美视频电影 | 国产成人av影院|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久久久综合视频| 日韩主播视频在线| 91麻豆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a| 亚洲一二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不卡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美女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免费|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不卡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五月天| 3751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午夜激情视频| 久久午夜免费电影| 国模冰冰炮一区二区| 日韩三级视频在线看| 免费人成在线不卡|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电影|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p站| 亚洲特黄一级片| 99视频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99久久伊人精品| 欧美国产丝袜视频| 99精品久久免费看蜜臀剧情介绍|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色综合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夜做| 国产精品网友自拍| 91原创在线视频| 悠悠色在线精品| 欧美三级电影一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日韩精品二区第二页| 日韩精品欧美成人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大陆在线| 捆绑紧缚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摸av| 色狠狠桃花综合| 肉色丝袜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美女| 亚洲国产精品二十页| 92精品国产成人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美女搞黄色| 精品美女被调教视频大全网站|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绿帽| 亚洲三级电影网站| 欧美一级在线免费|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免费| 成人av电影免费观看|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 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91精品张津瑜|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黑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成人网在线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限公司| 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 欧美色窝79yyyycom| 国产成人在线影院| 亚洲福利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 在线观看网站黄不卡| 成人av综合一区|